黃家瀞園創建者黃汝舟,日治時期曾任三塊厝庄長、四塊厝區長。 黃汝舟會決定建造瀞園,一方面是舊居人口眾多空間不足,另,當時黃家本有意娶霧峰林家女子,但霧峰林家到魚池口的黃宅看過後,認為屋小而不門當戶對,因此拒絕婚事。 當時擔任區長的黃汝舟,…
張天機家族原居福建省汀洲府寧化石壁邨,於明洪武年間遷到廣東省潮州府程鄉縣,張文德在此地建屋創業,因此為此系一世的始祖,族譜稱此系為 古梅石扇鳳壹焦林約派下。第15世張斯元為來台開基祖,張天機為渡台第3代第三房張景秀獨子。
張堪(1881-1935),號富亭,是后里賢坂張氏家族渡台第6代,為張燿月之子,因父親早逝、母親改嫁,過繼給張青雲。張堪繼承其父開鑿南圳(即內埔圳),引大甲溪灌溉田地,沿線不少民眾為取得灌溉水源,乃採取 「割地換水」方式,張堪家族因此獲取…
張彩臣(1866-1924),張松濟之子,是后里賢坂張氏家族渡台第5代,前清例授儒林郎,擅長國術。日治時代, 曾任保正及大甲支廳參事多年,對地方公益亦踴躍捐輸,曾獲頒紳章表揚 。張彩臣育有螟蛉子張進益,長子張欣、次子張信義、庶子張信忠。
后里開發歷程與由福建南安渡海來台的張圻招家族關係甚為密切,張圻招原籍為河南直隸光州,唐山祖為唐龍圖學士張天覺。至五代時,張家因避亂遷至閩,在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賢坂鄉四十六都定居下來。而開台祖張圻招則於乾隆20年(1755)渡海來台。
秀水陝西村,村名來自大陸原鄉的地名。據聞鄭成功部將建威伯 馬信,籍貫陝西,曾率眾屯田於此,因而得名。 今陝西村有一「烏面將軍廟」, 據當地耆老敘述烏面將軍廟可能遠在清朝時期就存在,而在日據時代即有一間小廟,所奉祀據說是馬信。
民國10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的 「大村貢旗洋樓」,前身為大庄區役場,後為賴氏家族第16世武舉人賴登雲後人之園邸。 賴氏家族才俊輩出,第17世賴繩武曾任興賢書院第一任管理人;賴繩武之子第18世賴紹堯曾任大庄區庄長、櫟社社長,賴紹堯之子第19世…
殷商,有阮國於涇渭之間,子孫以國為姓 ,為皋陶之後,於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漢初,阮氏族人南下在今河南陳留一帶聚居, 至晉代成為望族。 族人遂以陳留為其郡望 。
康熙、雍正年間,蕭氏族人陸續渡台 ,子孫分布桃園八德、蘆竹、彰化田中、社頭等地,依書山蕭氏族譜, 社頭、田中一帶多為11世「輝」字輩時遷徙來台。書山祠、斗山祠、深坵祠、龍山祠,座落於田中與社頭,是蕭氏四大宗祠;芳遠堂為蕭氏大宗祠, 書山派…
陳氏先祖源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浮光山,乃虞舜之子商均後裔,到周武王時封於太丘,賜姓為氏,國號為陳,遂以此為姓。 陳木苑公(1313-1420A.D),生於元仁宗皇慶2年,卒於明永樂18年,從閩移居潮州饒平,為開饒始祖,永靖陳氏大部分是他的後裔…
陳氏家廟主祀開饒3世祖陳武平,取「繩取祖武」之意,命名為「繩武堂」,由陳氏裔孫11世陳元英於清同治11年(1872)鳩建,為彰化永靖、田尾地區,武平公派下裔孫之祖祠。
筱雲山莊肇建人呂炳南育有三子,分別為汝玉、汝修與汝誠,三人都是清秀才,舉人吳子光稱為「海東三鳳」。呂汝玉(1851-1925),字庚虞,號縵卿,為呂炳南之長子,例貢加恩授正七品文林郎。光緒14年(1888)接下象徵當主地位的中和季首事,並…
距離社口林宅大夫第主人林振芳古墓不遠處,一庚午年間佳城,墓碑以三塊石板合組而成,墓碑上橫刻著「惠陸」兩字,中央豎刻著「林九如堂世系歷考妣之墳墓」,為穀林墩林九如堂家族墓。
筱雲山莊的建築群是台灣少數保存從清同治到日治昭和年間的宅第建築,在建築風格上,包含了閩南式、粵東式、日式與近代洋風建築。
社口林宅又名神岡大夫第,為地方所敬重之「甲頭」林振芳在光緒初年因應家族人口逐漸增加,在住家 「維禮居」 不遠處購買吳張舊宅第歷時3年進行修建,宅名為 「泰孚第」 ,諧音「大夫第」。
無處不雕、無處不書、無處不畫的摘星山莊,約建於清同治10年 - 光緒5年(1871-1879),山莊主人為 生前獲頒軍功四品銜賞戴花翎, 死後清廷誥授二品頂戴昭勇將軍的林其中先生。
白雪大舞廳成立於民國53年,是台中市唯一領有舞廳牌照的正宗舞廳,全盛時期舞小姐與員工超過300人,設有7人樂隊與歌手駐唱。舞小姐除了會交際舞,容貌、談吐與氣質都有相當的水平,還有不少舞小姐具大學學歷,會英語、日語等外語,是台中鄰近縣市的政…
蔡永在,原籍泉州府晉江縣蓮塘鄉,日治明治42年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出生於沙鹿鎮西勢里,先祖渡台後務農為業。蔡永在30歲時棄農從事土木包工,曾承攬烏溪治水防洪工程、擔任過6年保正。光復後連任三屆沙鹿鎮民代表(西勢里)。60年代…
孔廟是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文化的象徵,宋朝之後凡官府統治之地都以興建孔廟來代表中華文化所及。鄭成功驅荷復台(1661)後有意宣示中國文化,參軍陳永華創設台南孔廟(1665)為台灣孔廟之始。
摘要 A文資別:無 B創建年代:不詳,應在清朝乾隆年間 C主祀神祇:天上聖母 D平面格局現貌:三殿兩護龍式 E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1.大木作:陳應彬(1917) 2.石雕:劉產九、蔣梢(1917)、辛阿救(1921)、蔣…
在社群媒體上追蹤ott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