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彰化孔廟:清代中葉台灣官建孔廟的代表作

孔廟是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文化的象徵,宋朝之後凡官府統治之地都以興建孔廟來代表中華文化所及。鄭成功驅荷復台(1661)後有意宣示中國文化,參軍陳永華創設台南孔廟(1665)為台灣孔廟之始。

壹、彰化孔廟歷史沿革

孔廟常與官方所設儒學並列,台灣府儒學之建築群,主要為文廟與明倫堂。文廟中為大成殿,主祀孔子;後為崇聖祠,並於左右建名宦祠、鄉賢祠、朱子祠、文昌祠等;廟中特有禮門、義路二門樓之設。

清雍正4年(1726)彰化知縣張縞倡建彰化孔子廟,建築為漳州風格。明倫堂即官辦儒學的教室,原為彰化縣學所在,毀於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嘉慶年間在孔廟龍爿重建,明倫堂原址則興建台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沙書院。

清乾隆24年(1759)知縣張世珍重修時,將甬道砌磚,禮門、義路移到櫺星門外,又鑿泮池,池外設萬仞宮牆。清道光10年(1830)李廷壁知縣重修夫子廟,將基地墊高2尺2寸,殿前改用龍柱2支及石柱20支,露台亦增高2尺2寸,崇聖祠旁增設名宦祠與鄉賢祠及禮器庫、樂器庫,奠定了今日孔子廟的規模與格局。

日治時期,1906年起進行彰化市區改正,照牆、泮池、禮門、義路被拆,並填平泮池,白沙書院因民生路拓寬而拆除。

六O年代,縣長呂世明認為此廟在鬧區,土地值錢,可作為商業大樓,計畫拆除後再於八卦山頂重建以搭配八卦山風景區。民國60年,台灣省政府同意彰化縣政府拆除此廟,將土地出售給民間興建商場。反對的文化界人士向台灣省主席謝東閔反映後,得到內政部長林金生的支持,在蔣復璁實地考察之後,原本拆除計畫急轉直下,改為原地修復。民國72年列為一級古蹟。註:參與修復大木匠師為109年台南市「大木作」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吳權坤。

毀於清乾隆23年林爽文事件的明倫堂,在嘉慶年間改建至孔廟的龍爿,現為空地。

孔廟的虎爿,白沙書院原址,在日治大正12年(1923)左右被拆毀,現為大成幼稚園。

現今彰化孔廟為四進三院建築格局,分別為櫺星門、戟門、大成殿與崇聖祠。建築型制保存了清道光10年(1830)重修時的規模。現今之彰化孔子廟,僅保留原規模約三分之二。建築形式為縣學建制,沒有府學規定的四合院,因此東廡西廡皆獨立,和前面的欞星門、後面的崇聖祠都不連接。林衡道講這是彰化孔廟與府學的台南孔廟在建築上最大的差別。

貳、櫺星門

櫺星門是孔廟大門,採五開間建築格局,屋頂為三段式的燕尾頂。檽星是天上的文星,相傳孔子是文星下凡人間,因此以檽星命名孔廟大門。

孔廟屋脊上的筒狀物與一般寺廟所見的脊飾不同,特稱通天柱,一說是朱熹修建孔廟時,為表達對孔子道德的崇敬,以此表示只有孔子的思想才能上通天意;另一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士人以筒狀藏書塔保護經書,故以其藏書有功而立之,又稱經塔。彰化孔廟櫺星門的屋脊有六支通天筒,有別於一般孔廟只有兩支通天筒。

櫺星門的左側,有雍正年間的下馬碑,上面有用滿、漢文書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以提醒經過孔廟的官員民眾都要下馬步行,表示對孔子至高的尊敬之意。

下馬碑主要立於以下三種建築群前:各朝各代的皇家墓陵、祭祀或供奉先君聖祖的廟宇、帝王宮殿。可知最早的下馬碑在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的正門前,初立於金,明昌2年(1191)。

台灣本島於清朝時期遺留的下馬碑,至今還有四方,其中滿、漢文合刻下馬碑計有三件分別是:彰化孔廟、台南孔廟、台南萬壽宮。彰化孔廟、台南孔廟碑文是陰刻,台南萬壽宮則是少見的陽刻石碑。古碑中目前保存的最好是台南孔廟下馬碑。

原泮池外的萬仞宮牆已於日治時期拆除,只剩清乾隆26年(1761)萬仞宮牆碑,立於櫺星門的右側院牆。萬仞宮牆碑語出《論語》:「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形容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

彰化孔子廟內石碑共存九座,清治七座、日治一座、戰後一座。位在櫺星門內側右壁的乾隆25年(1760)的重修邑學碑記,為該廟年代最早的古碑,內容為知縣張世珍調任至此,呼籲眾人捐輸重修孔廟的事蹟。

叁、戟門

彰化孔子廟第二進為戟門,是台灣孔廟建築的首例,兩側圓門在未修建前原為八角門。「戟」為中國古代兵器,戟門之意是指武將至此,須卸下武器放在門旁,才能進入孔廟大殿,以示對孔子敬意。

戟門屋脊上方有一對龍頭魚尾造型的「螭吻」,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其性好吐水,故置於屋頂上,有避火災的意涵。

與一般寺廟不同,門上不畫門神,遵循古制以108枚門釘為裝飾。

門釘又稱乳釘,左右各五十四顆,合起來是一O八顆,為九的倍數,九乃陽數之極,一O八更是禮制中最大者,如此代表著無比的威儀及尊崇;又有一說,指此代表天上的一百零八顆星宿,但這種說法是受到道教思想的影響。

石球又稱抱鼓石、螺鼓,為立於門柱前的鼓型石雕物,常雕成螺紋,與門臼連為一體,可加固門柱,台灣匠師稱為石球。抱鼓石為引用清宮殿式建築之名稱。彰化孔廟戟門石球一面雕靈芝草,另一面雕蟠龍搶珠,「馬櫃」刻有芭蕉扇、葫蘆、筆、牛角。

戟門兩側的磚牆有精緻的牡丹、花瓶、鳳凰磚雕,是彰化孔子廟特色。

戟門棟架為二通三瓜。

柱珠又稱柱礎,指柱子下方露於地面之礎石,是隔絕木柱與地面接觸的構件柱珠分成很多種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在彰化孔子廟可看到造型不一的柱珠。

戟門內左鐘右鼓,龍爿懸有陽桂森知縣於清嘉慶16年(1811年)鑄製之鏞鐘,上刻有臺郡彰邑。

台灣府儒學在教官設置上,教官初制,府儒學教授一人、縣儒學教諭一人。清雍正11年(1733),復設訓導一人,府縣學同。另據《福建通志臺灣府.職官》所記,府學之教授大多進士或舉人出身,訓導來自舉人、太學貢生;縣學之教諭則出身於舉人或貢生,訓導則大多是貢生。此等教官之職,要在舉行月課,偶爾聚生講經、宣達政令。

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蚩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眥好殺,負屭好文,狴犴好訟,狻猊好坐,霸下好負重。此語近世所傳,未考所出。彰化孔子廟鏞鐘鐘紐為龍子蒲牢造形。

戟門內,清道光5年(1825)臥碑。

臥碑內容依清順治9年(1652)通令全國之臥碑所刻,一般該立於明倫堂左側,但可能因戰爭而被炸,故所擺放位置並非原址。

肆、大成殿

大成殿面寬五間,屋頂為「歇山重檐」,四面有「走馬廊」。「丹墀」前踏階有九階,比起台南孔廟三階較高。林衡道說清廷在建立彰化孔廟時,有意凌越明鄭建立的台南孔廟,遂表現於規模上。

「走馬廊」。

一、歇山重檐屋頂

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中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之間有段距離,可形成陰影。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

歇山頂分單簷和重簷兩種,所謂重簷,就是在基本歇山頂的下方,再加上一層屋簷,和廡殿頂第二簷大致相同。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簷歇山頂等級高於單簷廡殿頂,僅低於重簷廡殿頂,而單簷歇山頂低於單簷廡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頂。

「歇山重檐」屋頂技術的關鍵就是山牆面的移動,

(1)山牆面接近中央時恰與四點金柱屋架重合,山花縮小整體造型峻拔
(2)若將山花牆移出,與山牆重合時,則山花擴大,上下簷都掛在同一山牆上,從外面看,廟貌巍峨高聳,但俏麗不足,在結構原理上此法是最合理,但上下簷出挑過於相似,比例不易控制得好。
(3)山花牆介於「點金柱」屋架與山牆之間的作法,要遲至日治時期才出現。基本上這種作法在技術上較困難,即要在「次間」架上較低的室內屋頂,然後大屋頂的山花牆直接落在捲棚上。捲棚頂的楹材即是扒梁的角色。此種作法使得山牆錯開,非常有利於大殿重簷之造型。然而,如果室內不出現捲棚頂時,則要使用「增柱法」來撐住山花牆。

彰化孔子廟大成殿為山花牆移出與山牆重合之作法,棟架正路採疊斗式、附壁為穿鬪式,上檐屋頂出挑,下檐屋頂有走馬廊上石柱支撐。

上簷,垂脊及戧脊上站立「鴟鴞」泥塑,脊末有鳳凰剪黏。

鴟鴞即梟鳥,據說此鳥性情兇猛,當羽翼豐滿後會以母鳥為,自古以牠為不孝及不祥的鳥類,《詩經》魯頌:「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意指梟鳥飛過孔子講學之處亦為其怠,所以將其立於脊上,表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

下簷,垂脊末有「忍冬捲草」剪黏。

垂脊端,龍張口吐出長脊。

翼角、秀杆。大成殿寮口有二道封簷板,為傳統建築特例!

大成殿屋脊泥塑剪粘,工藝表現不俗,脊上雙龍護塔,脊肚有雲龍、螭虎吉祥圖案。






圍繞下簷四周之脊帶,有如腰帶一樣,故又稱為團脊。台灣的歇山頂團脊常做成水車垛,有線腳及泥塑或交趾陶裝飾。彰化孔子廟大成殿團脊有百鳥朝鳳、雙龍戲珠、二虎遊林、千年龜萬年鶴,及博古圖泥塑裝飾。

二、丹墀及台基

大成殿「丹墀」前設「斜魁」,「踏階」有九階,短欄柱轉角頂端各有一石獅。斜魁又稱御路,台基前中央之斜石,常雕以雲龍,不供人行走,表示尊貴之意。


大成殿台基邊堵的清代砌磚花紋,運用凹凸砌法的裝飾,在凹處填上石灰,以襯出紅磚圖案,四種圖案分別是「萬字盤長」、「香爐」、「古錢」、「龜甲」,各具吉祥、富貴深意。

三、走馬廊

大成殿龍柱為清道光10年(1830)重修孔廟時的作品,以花崗岩石材,採單龍盤柱之姿,造型特色為左龍柱張口,右龍柱閉口,4爪握珠,柱身則裝飾雲紋及岩石。

前爪抓住火球;前腿立於水波上。

三尾長分鰭皆向上。


柱珠雕有飛禽走獸。

左一路

明間兩側龍柱,上方出檐並有花籃吊筒及四腳花鳥托木,豎材為龍頭栱。

春報喜先 - 茶花、喜鵲。喜鵲俗稱為「喜鳥」,《禽經》:「鵲噪則喜生。」;茶花是花中嬌客四季常青,葉片翠綠光亮,冬青之際開紅、粉、白花,花朵宛如牡丹,豔麗、嬌媚,給人們帶來無限生機和希望,是吉祥、長壽和繁殖的象徵。茶花又名曼陀羅花,是佛教中的吉祥花。相傳佛祖傳法時手拈曼陀羅花,且漫天下起曼陀羅花雨,所以,茶花也象徵著寧靜安詳、吉祥如意、佛光普照。茶花與喜鵲的圖案組合寓意「春報喜先」。 

祿宴同春 - 鹿、燕子、茶花 。鹿諧音〝祿〞;燕諧音〝宴〞。「祿宴同春」寓意進士及第。

外寮龍頭造型豎柴。


科甲連登 - 鷺鷥、螃蟹。一隻鷺鷥為「一路連科」或「一路清廉」;二隻鷺鷥為「路路連科」、「連科及第」;三隻鷺鷥為「三絲品蓮」、「三司會蓮」。如配上螃蟹者,可稱「科甲連登」。

博古圖

鯉躍龍門化為龍 - 龍。龍門,又名禹門,在山西省河津市,指的是黃河從壺口咆哮而下的晉陝大峽谷的最窄處的龍門。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清乾隆《韓城縣誌》載:「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

寮口「蒼龍教子」員光鑿花。一大一小兩條龍或尚未耀過龍門的鯉魚和龍頭魚,圍繞在祥龍身邊,祥龍居高雲端口吐津泉滋潤著萬物。蒼龍教子升天,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意思。古代殿試及第稱為跳龍門,是高升的比喻。

右一路


人生高度 - 鷹、兔子。兔子和老鷹比武的故事寓意是:要想坐着無所事事,你必須有一定的高度。

雙鳳朝牡丹圖, 寓意「龍鳳呈祥,天下太平,富貴吉祥」。


舉家歡樂 - 黃雀、菊花。黃雀,亦叫蘆花黃雀。鳴聲清脆,可飼養做觀賞鳥。菊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它雋美多姿然不以嬌豔姿色取媚,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人們喜愛它的清秀神韻,更讚美它的淩霜盛開,西風不落的一身傲骨。“菊”與“舉”諧音,“黃”與“歡”諧音,“舉家歡樂”亦叫“全家福”,寓意家庭和美幸福。

博古圖。

二虎遊林。

「二虎遊林」員光鑿花。

左二路

不同題材吊筒雕刻。


博古圖。

英雄獨立。英雄獨立是中國傳統寓意紋樣。 以雄鷹一足獨立構成,「鷹」與「英」同音,以此寓意英雄人物高瞻遠矚的豪邁氣魄。「英雄」謂功業盛偉,大仁大義,膽略過人的傑出人物。 「獨立」謂卓然絕世,獨一無二,天下無匹。


右二路


博古圖。

「魚躍龍門」員光鑿花。

龍爿串角柱


松間鶴舞。松樹與鶴,俱為常見之物,但是在古人的觀念裏,則各具神異稟賦。松稱“百木之長”,長青不朽,據說壽過千年的松樹,所流松脂會變為茯苓,服者可得長生。鶴則稱“百羽之宗”,據說乃凡人登仙後所化。服松脂可登仙,登仙後可化鶴,遂有“千歲之鶴依千年之松”的說法,將松與鶴聯繫起來。類似故事在《西京雜記》等書中亦多有記載。瑞圖“松鶴長春”即據此來,也可繪一高齡老人站于松樹下,旁邊站著一隻鶴。此圖除用為向高齡夫婦祝頌雙雙長壽外,也泛作飛升登仙的象徵。

路路連科。一隻鷺鷥為「一路連科」或「一路清廉」;二隻鷺鷥為「路路連科」、「連科及第」;三隻鷺鷥為「三絲品蓮」、「三司會蓮」。如配上螃蟹者,可稱「科甲連登」。

虎爿串角柱

吊筒、托木、串角通。


春光長壽- 綬帶鳥、茶花。山茶,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子卵形,有光澤,花紅色或白色,通常叫茶花,是著名觀賞花卉。山茶花開在這裏比喻春光。綬帶鳥取“綬”、“壽”同音。山茶花與綬帶鳥組合寓意「春光長壽」青春不老、健康長壽意義。

三腳蟾蜍豎柴,抬頭口吐如意靈芝花草,頂住屋角,隱喻「入玉蟾宮」,寓意科考及第。

插拔


四、御匾

大成殿有五面御匾。正門上方可見雍正4年(1726)的「生民未有」匾;神龕上掛乾隆4年(1739)「與天地參」匾;內梁上懸嘉慶3年(1798)「聖集大成」匾、拜殿樑有咸豐元年(1851_「德齊幬載」匾、與正門內樑放同治元年(1862)「聖神天縱」匾。

該些額面皆由五片至七片不等的長方形木板拼接製,為台灣清治時代典型匾額工藝特徵,邊框皆作龍紋,額中上皆有「某帝御筆之寶」的璽印。在台灣的孔子廟中,彰化孔子廟收藏的一套清朝皇帝御匾,僅次於台南孔子廟,少了康熙帝、道光帝、光緒帝三位皇帝的三面賜匾。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年號雍正(1722-1735)。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號乾隆(1736-1796)。

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年號嘉慶(1796-1821)。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號咸豐(1851-1862)。

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61-1875),年號同治(1862-1875)。

五、牌位

按道光《彰化縣志》記載,正殿設有至聖先師牌位、四配、十二哲,合計十八位;東廡六十五位;西廡六十四位;崇聖祠正殿五位,祀孔子五世祖先;東西配四位;東西從祀五位。總計上述牌位共161件。至民國60年的調查,當時先賢先儒之姓名全部係合寫於二件木牌上。後來學者李建緯調查,發現已剩139件。

伍、崇聖祠


全文5906字、141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01.31 / 2022.01.27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4.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四版十一刷
5.李乾朗《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藝術家出版2005
6.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