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和美阮氏宗祠阮常興堂

殷商,有阮國於涇渭之間,子孫以國為姓,為皋陶之後,於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漢初,阮氏族人南下在今河南陳留一帶聚居,至晉代成為望族。 族人遂以陳留為其郡望

根據《阮氏宗祠沿革》所記載,居住於和美之阮氏族人,為阮嘉尚於清雍正7年(1729)率子阮德厚,由福建省南安縣遷移來台,原居住於今雲林縣北港鎮一從事墾荒。

阮德厚(第3世)生有五子,今稱湳仔阮氏五大房。乾隆50年(1758),五房舉家遷移北上至今和美嘉犁一帶,其中大房阮文祥(第4世)獨子阮為發,曾經義捐倉穀千石,誥授鹽運使司從八品知事,道光20年(1840),彰化孔廟重修石碑,捐贈名錄上刻有阮為發。

五房阮為發(第5世)生有二子,阮席珍及阮飄香,其中阮飄香為誥授正四品佐領(武官);阮家由第6世後,家道昌隆,族中文風興盛,數位族人考取生員;第7世族人與當地陳姓族人共同建設和美文昌公祠及道東書院,至今道東書院東廡內立有阮鵬程(飄香)及阮嘉種(飄香之子,7世)的祿位。

五房第8世阮建業,日治時期曾經擔任線東堡區長,阮建業的孫子阮剛猛(1951-)曾任地方法院法官、第12、13任彰化縣縣長。

道光年間(約1830A.D.),第6世阮席珍及阮飄香兩兄弟籌建雙進四合院。日治大正6年(1917),第8世阮建丁改建大廳做為第五房之公廳,日治昭和11年(1936),五大房共議拆除第五房公廳,興建現在的阮氏宗祠,隔年竣工。阮氏宗祠為阮姓最早創立之宗親會館,每年仍以古禮辦理春秋二祭,春祭在農曆二月十五,秋祭於農曆八月十五辦理。

阮氏宗祠平面格局為二進多護龍,一進宗祠前設院牆、院門,前埕圓形花台下,一面寫有「紫荊枝下」、另一面題為「蘭薰桂馥」。

紫荊枝下還家日,花萼樓中合被時。同氣從來兄與弟,千秋羞詠豆萁詩」,語出《今古奇觀》第一章,談兄弟和睦。「蘭薰桂馥」比喻德澤流芳,歷久不衰。唐.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常山王之玉潤金聲,博望侯之蘭薰桂馥。」

宗祠院門為硬山屋脊、五行中的木行馬背。

宗祠面寬三開間與護龍間以月洞門相連,經月洞門達二進,二進廂房原有「問字堂」,昔為阮氏家族私塾,現已頹廢。註:Otto未進入二進。

宗祠入口處內縮,成為簷下有步口廊,使壽樑外顯的作法。楹聯上聯「南邑肇基遷臺闢土崇先緒」、下聯「安鄉定址渡海恒居裕後昆」。楹聯用"藏頭"的方式嵌入"南安"二字,道出阮氏族人由福建省南安縣遷移來台。

門楣上懸掛一方匾額「阮氏宗祠」,上款「丁丑孟冬穀旦」、下款「迺琇羅開春書」。丁丑年應是日治昭和12年(1937A.D.)

「雞鳴富貴」+「玉兔拜月」門印,寓意「日昇月恆」,太陽剛剛升起,月亮初上弦, 比喻事物正當興旺的時候,舊時常用作祝頌語;也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升起就起來勞動,太陽下山就休息,原指舊時人民的生活方式,後亦泛指單純簡樸的生活。

廳門分六扇,中央為板門,左、右為格扇。格心刻有「傳家孝友」、「承先德業」、「瑞世文章」、「啟後詩書」,充滿對後世子孫的期許。

阮氏宗祠為穿鬪式大木構架與磚牆承重牆結合的建築,硬挑出檐。

凹壽通往次間格扇。

格扇頂板鑿花為漁樵耕讀,是中國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期許後代子孫安居樂業。

漁是東漢的嚴子陵,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后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

樵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但酷愛讀書。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後由同鄉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

耕所指的是在歷山下教民眾耕種的場景。

讀則是講述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遊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凹壽通往次間格扇,格心透雕窗乍看以為是「螭虎團爐」圖案,實則為螭虎花瓶,瓶內插靈芝草,寓意「平安如意」。

瓶與平同音,有平安之意,古時候有將瓶子或小屏風放置於廳堂的案桌上,取其諧音「平安」之意。如意常由祥雲紋和靈芝的形象塑造,給人和睦、平安、吉祥的感覺。如意的形態和古代官員使用的象笏極其類似,所以寓意能官運亨通、官途通暢等。

螭虎花瓶龍虎爿構圖不同,展現匠師創作巧思及精湛技藝。圖左為龍爿;圖右為虎爿。螭虎花瓶器形瘦高,瓶身因為高𠕇,所以在中華花藝裡,它可以象徵宗廟的莊嚴,可以象徵高山的崇高。

龍爿以兩隻螭虎形成瓶身,螭虎的頭、尾、軀幹皆以圓渦弧替代;虎爿螭虎其頭部則具象表現。龍爿螭虎尾巴內翹;虎爿螭虎尾巴外勾。龍爿兩側螭虎尾巴相連形成瓶口;虎爿則為兩隻螭虎背向緊偎尾巴相連形成瓶口。龍爿瓶身處有螭虎由下而上,口啣雲板;虎爿瓶頸處有螭虎由下而上,口吐水草,瓶身處有螭虎由上而下,口啣環吊磬牌,花瓶底座木皆雕有「螭虎吞角」。

雲板,又稱點,日本多作雲版,為一青銅鑄敲擊樂器,通常為雲朵形狀,或者鑴有雲紋,因以為名。本為古時官署召集公眾之用,也常被廟宇、寺院作法器用。編磬是源於中國的一種打擊樂器,起源於魯,由石或玉做成磬,十六面磬編為一組。除可演奏出具有十二正律(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的音色外,另有四個半音。據傳,春秋時代的孔子是制磬的高手。

連虎口堵雕花造型亦異中求同,令人佩服匠師的巧思。

正廳祖先龕花板一層,左右柱上書「陡降遙通遺訓常留華〇,春秋展祭馨香宜徹幽〇」。進步柱內側一對木製板題寫對聯,上聯「陳其俎豆供先祖」;下聯「留得蒸嘗蔭後人」,用"藏頭"的方式嵌入"陳留"二字,道出阮氏郡望。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蒸嘗是舊時清朝流傳於各地的一種風俗制度,即祖先將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某部分財產,專門拿出來作為購買祭祖用品之用,每年祭祖時,家庭成員可以聚會參加宴會或分配肉食。

祖先龕橫楣上懸掛「陳留綿延」、「竹林高概」郡望堂號匾額,為書法家王蘭生墨跡。阮氏堂號有太原堂(以望立堂)、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稱九原堂、五原堂)、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阮咸為"竹林七賢"名士)﹍等。

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山濤、阮籍、劉伶、嵇康、向秀、阮咸、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省焦作市)的竹林。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阮籍、劉伶、嵇康、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王蘭生(1891-1971),字少維,清光緒年間彰化人。是黃元璧的得意門生,其詩文、書法、繪畫甚佳, 特別擅長繪蘭竹之作,有鄭板橋之風。

公媽龕花罩鑿花。

正廳供奉三大座牌位,三牌位皆書「阮家歷代高曾祖顯考妣之神位」。

阮氏大宗祠聖籤。

大木作採穿鬪式,民國62年整修時,彩繪由陳穎派施作,通樑彩繪分三垛,龍虎爿外側垛仁題材為「四愛」,選用玉川品茶、東坡玩硯、羲之愛鵝、淵明愛菊

*陳穎派,1933年生於雲林土庫,陳穎派9歲那年因大東亞戰爭景氣轉差,隨父親遷回和美老家,一邊種田一邊靠彩繪為生。陳穎派12歲跟父親陳萬福學藝。陳穎派學藝之後,也因現實社會環境和其父相同,並未專職從事建築彩繪工作,絕大部分都從事油漆塗刷相關工作。

在傳統建築彩繪工作部分,柯煥章曾給予派司相當多幫助,當時柯煥章在承包建築彩繪工程時,非常欣賞派司的彩繪畫作,常請派司至工作場所, 共同參予彩繪工程,由柯煥章負責打鉛筆稿,派司負責繪以墨線,並讓派司落款留姓名,在工作之餘,更親自教導自身之彩繪技藝,派司繪畫作品中,淺色用墨所產生之陰影效果,即是由柯煥璋彩繪師所傳授,兩人共同施作之建築有埔里青雲寺、埔里城隍廟、台中城隍廟等建築,但目前皆已重繪,已無畫作紀錄可循。

陳穎派曾應聘於台灣藝術大學傳授傳統彩繪技術,109年彰化縣政府列冊陳穎派為傳統工藝彩繪類保存者,以他為首的「穎川堂彩繪」是晚近發展的彩繪匠派,整個家族,一共出了12位彩繪匠師,在台灣傳統建築彩繪業界十分罕見。

民國94年時成立「穎派彩繪工作室」,民國99年改制穎派彩繪有限公司,各項工程業務承包逐漸交由派司之子陳敦仁負責。另感念於傳統技藝的殆失,積極投身於傳統技藝的傳承與教育,從民國94年陳穎派與其子陳文俊、陳敦仁三人,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所)開始教授寺廟彩繪技藝之課程。

四愛,是漢語辭彙,出自《四愛題詠序》,解釋為晉陶潛愛菊﹑宋周敦頤愛蓮﹑王羲之愛鵝﹑宋黃庭堅愛蘭。傳統建築裝飾中四愛包含羲之愛鵝、子猷愛竹、淵明愛菊、唐明皇愛牡丹、太白醉酒、玉川品茶、和靖詠梅與茂叔愛蓮等不同組合。這些名人雅士寄情自然的故事,成為民間附庸風雅的典範,經常表現於裝飾題材當中。

牆面以將軍柱分隔為左右各三塊板壁,板壁上施以詩詞字畫,為柯煥章昭和年間作品,但板壁部分拆除使廳堂與次間相通。左次間看似倉庫,右次間為會客室,牆上懸有阮氏起源與渡台拓墾史看板。

將軍柱內側彩繪應是忠孝廉潔「人生四品」,但因拆除部分板壁只能看到三片,題材為岳母刺字(忠)、湧泉躍鯉(孝)、楊震卻金(廉)。傳統建築裝飾中常見的「人生四品」題材,為孔明夜進出師表(忠)、狄仁傑望雲思親(孝)、楊震卻金(廉)、蘇武牧羊(節),端看匠師如何詮釋。

*岳母刺字是指民族英雄岳飛的母親在岳飛背上刺上了盡忠報國四個字(一說精忠報國)。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説岳》,該書第22回。

漢。姜詩。事母至孝。妻龐氏。奉姑。尤謹。母性好飲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魚膾。夫婦常作之。召鄰。母。供食之。後舍側忽有湧泉。味如江水。日躍雙鯉。時時取以供母。

*楊震卻金
東漢昌邑縣令王密,為了感謝東萊太守楊震知人善任之恩,夜裡悄悄帶著十斤黃金拜見老師。楊震辭金不受,並說:「我本以為深知你的為人,為什麼你卻對我的為人一無所知呢?」王密便說:「現在夜深人靜,無人知曉。」楊震聞之,勃然大怒,厲聲斥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曉?!」。時人因此稱楊震為「四知先生」。

柯煥章(1901-1972) ,彰化縣伸港鄉人,字號「友石」、「笑雲」、「覺若差主人」。柯煥章出身家境並不寬裕,無法入學的情況下,只好離家學藝謀生,11歲時即投入鹿港郭氏彩繪家族的門下,先後師事郭友梅及郭啟薰,並在學藝期間努力上進,因此不論書畫或油漆彩繪的技藝根基都很紮實,頗受郭家青睞。

1915年郭友梅過世,隨後柯煥章即跟隨郭啟薰遊走於中部一帶工作,表現備受肯定,因而逐漸自立門戶承包工程,作品多分佈於彰化、南投及雲林等各鄉鎮中,如:和美道東書院(1925)、西螺廖氏祠堂崇遠堂(1938)等。

1937年 以後,中日戰爭爆發,建築彩繪市場面臨停擺狀況,這段時間柯煥章僅施作了鹿港文開書院,經濟上則以充當織布工應急,相當困苦。戰後柯煥章為鹿港天后宮(1958)的三川殿繪製樑枋及壁畫,可謂其重要的代表作。

左護龍與左外護龍間,過水門兩側牆面大面積「麟鳳呈祥」磚雕,精緻罕見!

磚雕分窯前雕和窯後雕,窯前雕是雕在泥土上,雕刻較易,但在窯燒過程恐生變。窯後雕是在窯燒成型後的紅磚上雕刻圖案,因紅磚硬度較高,且窯燒後容易形成結晶體,使得紅磚更脆弱,下手輕重未拿捏得宜,很容易破碎失敗。

全文4623字、62張照片。
拍攝日期:2022.10.01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3.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