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王得祿墓:清治時期官位最高的台籍官員

王得祿是台灣清領時期第一高官,曾受封「太子太保」銜,這也是嘉義縣太保市地名的由來。王得祿生於清乾隆35年(1770),十五歲入武庠,清乾隆52年(1787)剿林爽文有功,次年以千總缺實用;清嘉慶12年(1807)平定蔡牽之亂,推任浙江提督。清道光21年(1841)中英鴉片戰爭,駐軍澎湖以防英軍來襲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二。清廷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師且銜賜銀兩五百,受謚「果毅」。

位在嘉義縣六腳鄉與新港鄉交界處的王得祿墓園,建於清道光24年(1844),佔地一公頃多,其建造屬「大太極」型式,為台灣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墓,為台灣第一名墓,民國72年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王得祿墓園,墓佔地約1.3公頃,略成橢圓形,縱深87.5公尺,寬約43.4公尺,是道光21年(1841)依禮部則例賜葬,而這也是台灣唯一遵照「大清會典」規制建造的塋墓,墓園本身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所有權屬王得祿後代王順記等人所有。

以墓塚為中心,前置墓庭與墓埕。

墓塚區:下方為深四、五尺的墓穴,靈柩放置其中,表面再覆土,隆起如龜甲,又稱墓龜。其外圍常順坡築一道矮牆,邊緣留設排水溝,以防墓塚積水,具水土保持的功能。

墓庭區:這是指墓碑前方,由兩側墓手圍護而成的主要空間,主要配置有墓碑、肩石、供桌、墓手等。

墓庭區中央鋪有拜石

墓碑、肩石、供桌。墓碑以三塊石板合組而成,左、右石板雕有螭虎圖案。註:原墓碑因風化嚴重,仿刻後置於原墓碑前。

碑楣雕刻二龍相向,中書「皇清」。

墓碑正中勒:「誥授建威將軍晉加榮祿大夫歷任福建浙江提督二等子爵世襲贈伯爵太子太師賜謚果毅顯考王公」。左勒「誥封一品夫人顯妣王門慈徽范夫人」,右勒「例封一品夫人繼妣王門肅馨陳夫人」。

由墓碑中可知王得祿墓是王與元配范夫人及繼室陳夫人三人合葬。王得祿在道光21年(1841)時病逝,范夫人則於嘉慶21年(1818)過世。差了二十五年而能同穴而葬,是因范夫人原葬於白河大仙寺,在王墓興築時,方遷於此。而陳夫人比王早逝四個月而未葬,剛好王將軍也同年過世,所以三人就合葬在一起。

肩石:位於墓碑兩側,主要作為鞏固墓碑之用,表面亦雕以圖案,具藝術價值。

右墓手的石雕。

墓手:墓碑前兩側,如階梯狀向外層層曲折伸出的矮牆,內小外大,呈環抱狀又稱寶城,象徵蔭於子孫,

墓手轉折處立石柱,柱頭以石刻的龍、鳳、獅、象等裝飾。

墓埕區:為墓庭前的開展區域,通常為泥土面,為官者可設立兩兩成對的石象生。王得祿墓立有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各一,未設石望柱,規模略遜於賜葬之定制。因墓址矗立於廣闊的平原上,故顯露出雄偉壯觀的氣勢,為台灣清代的名墓之一。

墓前左側之文石人(石翁仲),高約5尺,身著明朝官服而非清朝官服。衣冠樸素,表情溫文祥和。

墓前右側之武石人(石翁仲),高約5尺,身著明朝官服而非清朝官服。 身著鎧甲,神態挺拔威儀。

石馬為墓主坐騎,採立姿,鞍繩具備。

石羊象徵吉祥,為跪姿。

 石虎威猛有辟邪作用,為蹲姿。

台灣的古墓多以墓塚、墓碑、及墓手為基本配置,但是官民及貧富的差距,影響規模大小及裝飾度甚鉅,尤其是墓前(即墓埕區)石象生,一般的平民百姓不能僭越使用。

依據「大清會典」規制,石象生的多寡按官職而有分別
公、侯、伯及一、二品官:石望柱、石翁仲、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
三品官:石望柱、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減去石翁仲)
四品官:石望柱、石馬、石虎,各一對(減去石翁仲、石羊)
五品官:石望柱、石馬、石羊,各一對(減去石翁仲、石虎)
六品官以下則不能設置,按此規定可知,配置石翁仲者,官位較大。

王得祿墓前的墓埕,是用三合土所做成的「夯土平台」,所謂的三合土是指用糯米、紅糖、灰與沙,經過攪拌後,以拍打方式,將土拍硬、拍平,如此墓埕可以滲水,而表面可以保持乾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建築手法

塋墓右前方的后土,規模宏大,更是全台之冠

築有墓手,轉折處並立石柱,

柱頭以石刻的獅、象裝飾

王得祿之墓年久失修,墓地周圍曾因排水不良而有積水現象,後經內政部及嘉義縣政府民政局委託東海大學馬以工教授進行規劃,並於民國80年12月由李政隆建築師事務所展開維修工程,此維修工作於民國82年11月完成。

當地的太保段540號是王將軍的故居,太保市太保里的王氏家廟(創建於公元1820年清嘉慶 25年)則是他的提督府,民國52年由王將軍的後裔耗資八十萬改建為王氏家廟。

由於王得祿在世時共娶了十房妻妾,其後代散居在各地,家族龐大,文物搜集有困難,因此在家廟內反而無法展出太多東西,大部份相關的遺物和文獻都只能用照片或影印方式來呈現,包括他當年的戰功紀錄、清領時期臣民奏章、皇室聖旨等。目前家廟保存的遺物稀少,就只有祖先牌位與王得祿舊行館的少數石雕(例如十二生肖、庭園內的石桌、門外的旗桿座)。

全文1926字、31張照片。
拍攝日期: 2019/02/07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文化部網站
2.嘉義縣戶外教學學習網
3.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四版十一刷
4.陳仕賢《台灣的古墓》遠足文化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