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南瑤宮:融合閩、洋、和風元素寺廟建築群

摘要

A文資別:縣市定古蹟
B創建年代:清乾隆3年(1738)
C主祀神祇:天上聖母
D平面格局現貌:四落四殿一埕二院
E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1.大木作:觀音殿陳應彬廖石成(1916),正殿吳海桐(1924),三川門王樹發(1924)
   2.鑿花:楊秀興與田中匠師進行對場作,黃龜理
   3.石雕:三川門及正殿蔣馨承攬(1924、1929-1936),觀音殿依風格研判由蔣梢承攬(1913-1916)。
   4.泥塑剪黏交趾陶:觀音殿廖伍(1916),陳昧、陳炳桑、陳國士
   5.彩繪:郭新林(1960)
F其他:
   1.閩南、日式、西洋巴洛克、希臘以及北方風格的建築群。
   2.三川門木構件對場作。
   3.觀音殿是大木匠師陳應彬在承作的宮廟中,唯一中西日合璧式建築。
   4.觀音殿銅雕十八羅漢西洋式泥塑鏡框壁飾,全台僅見。
   5清嘉慶19年(1814)台灣史上第一個進香團。(換龍袍)

彰化市有二座主要信仰的媽祖廟,一為位於永樂街官建的媽祖廟稱為彰化內媽祖,另一座為香火鼎盛的南瑤宮,因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外,故早年稱為外媽祖。南瑤宮有〝彰化媽蔭外方〞之名。

民國77年南瑤宮列為三級古蹟,廟內夾雜閩南、日式、西洋巴洛克、希臘以及北方風格的建築群,其中日治時期大正5年(1916)由漳派大木匠陳應彬主持興建的觀音殿,以日式建築融合西洋的柱廊外貌,又有閩南重簷歇山等建築構架,成為台灣古往今來少見的寺廟建築形態。

彰化南瑤宮歷史沿革

相傳!清雍正元年(1723)一名窯工楊謙自諸羅縣(今嘉義縣),將笨港天上聖母庇身用之香火攜來半線(今彰化縣)應募工事。楊謙將香火掛在現在廟址的工寮內,入夜頻見五彩毫光,附近居民都認為是神之顯靈,由當時彰化仕紳集資雕塑天上聖母神像,奉祀於隔鄰的福德廟內,自此以後香火日盛,居民禱告動輒顯靈。

清乾隆3年(1738)瓦磘庄陳氏捐獻土地建立草茅小祠,被稱為「媽祖宮」,這是南瑤宮建廟之始。同年11月募資建築廟殿,並雕塑神像五尊,取南門之「南」及瓦磘之諧音雅字「瑤」,正式定名為「南瑤宮」。

南瑤宮的笨港進香活動肇始於清嘉慶19年(1814),是台灣史上第一個進香團,更曾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進香活動。傳承至今逾二世紀,有「台灣第一進香團」封號。彰化南瑤宮媽祖徒步笨港進香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目前授證的國家重要民俗之一。

三川門

三川門在日治昭和元年(1926)重修,由泉州匠師王益順之侄王樹發主持。頭進包括中央面寬五開間的三川門及二翼的龍虎門,合為七開間「五虎下山」。

五虎下山:明間高,次間依次降低的形式,外觀上頗似五座山,每層屋頂相差一尺或二尺,為錯開規帶的一種脫規形式。

三川門屋頂為將五開間的的中央三間升起的斷簷式的升庵法。將三開間的中間升起,或五開間的的中央三間升起,形成錯開高低的簷口線,稱「斷簷式的升庵法」。

南瑤宮的交趾陶與剪黏裝飾,為永靖五福村陳眛體系所施作。在南瑤宮可見到陳眛(1880-1969)、陳炳桑(1909-2001)、陳國士(1940-2016)祖孫三代作品。

三川門鑿花為泉州雕刻名師楊秀興與田中匠師對場作。楊秀興,生卒年不詳。福建泉州人,於日治大正8年(1919)隨王益順來台修建艋舺龍山寺,負責木雕鑿花工作。隨後也參與南鯤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廟和屏東萬丹萬惠宮(與黃龜理對場)的木雕製作。人們常以綽號「雞母興」喚他。

「雙龍護塔」石雕門楣,門楣上為「看架斗栱」。其斗的造型為如意的型式又稱「如意斗栱」,看架除正栱外兩旁有斜栱成四十五度角向外出挑,形成網狀的造型,所以又稱「網目斗栱」。

前步口廊的石雕由蔣馨承包,雕工精湛,石材以泉州石及青斗石為主,石材交錯地映襯出石雕的內涵,石雕工藝為彰化市廟宇石雕的經典。

正路及附壁棟架。

左一路員光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9回 ‧ 許褚裸衣戰馬超;右一路員光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8回 ‧潼關遇馬超(割鬚棄袍)

四路,虎爿頂堵石雕戲文為《綠牡丹》第2回 ‧ 駱宏勛春遊桃花塢 花碧蓮馬上現絕技。《綠牡丹》是明末出版的一本小説。以唐武則天時代為背景,敍述將門之子駱宏勳與江湖俠女花碧蓮,在剪除武周佞臣及其黨羽的過程中,相識相戀,幾經挫折,終成眷屬的故事,作者明代戲劇家吳炳。

明間龍爿透雕窗戲文為《三國演義》第1回 ‧ 大破黃巾賊;虎爿透雕窗戲文為《西漢演義》第80回 ‧ 九里山十面埋伏。

對看牆內側「蒼龍教子」、「虎子情深」身堵石雕

對看牆內側「螭虎團爐」裙堵以螭虎的造型團成一香爐,四個隅角有四隻蝙蝠,象徵祈福祿之意。

對看牆外側「祈求吉慶」身堵石雕

左、右稍間對看牆側面石雕,龍爿戲文為《張僧繇畫龍點睛》。

龍虎門尚有精彩石雕,拍攝當日未一一記錄,待來日再行補攝。

大木匠師王樹發所設計的八卦藻井,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又稱為「蜘蛛結網」。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集中,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王氏的作品且型式與彰化南瑤宮相似的藻井,有新竹城隍廟、鹿港天后宮及萬華龍山寺。

底層獅座上方雕塑了八仙當中的韓湘子、何仙姑、藍綵和以及曹國舅。

中門門板上繪有龍鳳與雙龍戲珠,因主祀天上聖母緣故,彩繪佈局上為鳳在上、 龍在下。

傳說南瑤宮香火鼎盛是因為地理風水極佳,為「日月鐘地理」,除非日月俱失,才會衰敗。又說此一地理用鐘則敗,因此至今宮內有鼓無鐘。


正殿

正殿為「重簷歇山」式建築,由大木匠師吳海同所設計,殿宇結構與鹿港天后宮正殿相似,至日治大正13年(1924)完工。正殿與護龍之間以日月洞門區分中庭後庭。

上簷斜脊飛鳳通天剪粘,下簷斜脊行龍剪粘,鳳上龍下!

懸掛於宮裡的匾額共計三十三塊,分別為三川門五塊、正殿十五塊、觀音殿三塊、凌霄殿八塊以及辦公室一塊。諸匾額中,年代最久遠者可溯至清朝。

民國61年嚴家淦先生所題「海宇澄清」匾額;道光九年(1829)噶瑪蘭通判羅道所獻的「福蔭海山」匾額;清光緒「與天同功」匾額。

「與天同功」匾額為臺灣媽祖廟最常見到的御賜匾額。一般常見的匾上璽文,是題著「光緒御筆之寶」,但南瑤宮這通匾額上的璽文則是「盛德御筆之寶」。

步口廊

重簷歇山式屋頂技術的關鍵就是山牆面的移動。

山牆面接近中央時恰與四點金柱屋架重合,山花縮小整體造型峻拔;若將山花牆移出,與山牆重合時,則山花擴大,上下簷都掛在同一山牆上,從外面看,廟貌巍峨高聳,但俏麗不足,在結構原理上此法是最合理,但上下簷出挑過於相似,比例不易控制得好。山花牆介於「點金柱」屋架與山牆之間的作法,要遲至日治時期才出現。基本上這種作法在技術上較困難,即要在「次間」架上較低的室內屋頂(多為捲棚作法),然後大屋頂的山花牆直接落在捲棚上。捲棚頂的楹材即是扒梁的角色。此種作法使得山牆錯開,非常有利於大殿重簷之造型。然而,如果室內不出現捲棚頂時,則要使用「增柱法」來撐住山花牆。增柱法在台灣首見於清光緒4年(1878)重建的彰化元清觀。

左右次間

架內、後大方

神龕雕工繁複,屏堵三層。神龕前方兩側奉祀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

正殿供桌上,清道光丁亥年(1827)香爐,刻著「南瑤宮」三個大字。

觀音殿

觀音殿在日治大正元年(1912)由陳應彬匠師設計,日治大正5年(1916)完成。觀音殿石雕依石雕風格研判為蔣稍施作。

觀音殿的格局比正殿還大,原為南瑤宮正殿。四周有廊,外觀大致為「重簷歇山」式,平直屋脊、黑色日式屋面,正門外三側外墻皆為日式規格之清水磚墻。

南瑤宮在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曾經兩度修繕,嘉慶7年(1802)再倡重建,擴大廟基五倍。到了日治時期,,由於香火旺盛,廟宇空間又嫌狹窄,遂成立「南瑤宮改築會」,耗資六萬日圓,於1916年完成改建,成為一座混合中西日式風格的廟宇,不過信徒排斥這種非台灣傳統寺廟式樣,致香火日衰,廟方無奈,只好藉口「填基不實、砌造不牢、地坪陷塌,兼之白蟻為害,勢難耐久」,乃於其前方另建今之正殿,而將本殿改奉觀音。之後經歷17年,才又完成前後各殿及兩廊建築。

觀音前龍柱為嘉犛庄阮建華敬獻,其上落款大正5年(1916),正面三個老虎窗,是和式神廟的改良,屋簷下還加了一座平台設置欄杆,則是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站在觀音殿的正前方仰頭欣賞立面,上方的「山頭」是巴洛克式建築特有的裝飾,山頭下方橫楣題著「誠心此地即普陀」七字,民間相信普陀山乃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此段的寓意是只要信徒有誠心,不必親赴普陀山,來此即可拜見觀音真身。

屋頂鋪陳日式黑瓦,位於垂脊端的日式鬼瓦,維妙維肖。屋頂下簷加簷牆欄杆,乃西洋壓簷牆的作法。吊筒造型非常特別,上有精細的蓮葉紋路,位於吊筒外緣的豎材,也有花樣紋飾。

山牆以紅磚襯底,並有灰色雲紋順坡排列,並懸一圓形泥塑,中間有團鶴造型,象徵圓滿長壽。

迴廊上巴洛克式的廊柱,以及布滿菊花造型裝飾的天花板。迴廊上的柱頭受西方建築思潮的影響為希臘多立克(Doric)柱式的造型,並有菊花狀素面的泥塑。

日本外格的神龕,主祀觀世音菩薩,兩旁供奉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神龕上為嘉慶年間的「慈航普濟」匾額

觀音殿前的龍柱及門神、隔屏彩繪,以及天花板上的屋架,都是採用閩南式傳統的作法。

左右各有非常大的銅雕十八羅漢西洋式泥塑鏡框壁飾,是台灣寺廟中特有的裝飾,相傳為當時建造觀音殿時,匠師裝飾其上,目的功用已不可考,上面雕刻的花紋為日風的「菊花」,全台目前僅南瑤宮觀音殿可見此類鏡框。

在觀音殿內上方,使用有如棋盤格子的平頂天花板裝飾,在宋代《營造法式》稱為「平棊」,是日治時期的日式建築流行的天花板,在近代所興建的龍山寺、新竹城隍廟與彰化南瑤宮都有平棊。南瑤宮觀音殿平棊共分三層,每一邊分別由四、三、二「肘木」撐起。

中、西、日合璧式建築流行於公元1920年前後,是南瑤宮建築最迷人之處。南瑤宮觀音殿設計者不詳,但承包施工者為陳應彬,在彬司所做的寺廟中卻屬孤例。

全文3923字、87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03.21、2019.03.31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維基百科
2.內政部台灣宗教百景網
3.彰化南瑤宮官網
4.符宏仁《彰化南瑤宮》彰化縣文化局 2008
5.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6.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