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賴清標墓:日治時期台中廳麻園頭庄長,其祿位供奉台中萬和宮後殿

賴清標,清咸豐5年(1855)生,拺東下堡田心庄(今台中南屯田心里)人。日治明治30年(1897),賴清標被推薦擔任台中廳麻園頭庄長。明治38年因績效良好獲頒紳章

明治42年賴清標遷至台中廳犁頭店區經營「隆源發」店號。賴清標擅長理財,資產累積有25 萬圓。大正3年(1914),賴清標擔任犁頭店區長負責盡職,其轄域包括拺東下堡、犂頭店街、何厝、麻園頭一帶。


賴清標急公好義熱心公益,大正4年(1915)逝世,享年61 歲,身後祿位被供奉於萬和宮,上書「欽加同知銜候補分州左堂賴清標之祿位」。賴清標墓位於南屯巷弄雜樹林內,曲手石堵裝飾彩釉面磚。

註:賴清標祖先曾在梧棲附近養鴨為生,後遷至土庫致富,擁有水田一百多甲,分布於田心仔、土庫、永定厝等地。賴清標長男賴秀曾任犁頭店區長。

巷弄旁雜樹林,小徑盡頭即見到三曲手。

墓庭區前有一對石鼓。墓園出現石鼓,不知有何緣故?

墓庭區,中央舖有拜石,拜石前兩側有一對石箱(門枕石)。

墓園出現門枕石,不知有何緣故?

墓碑前設有一組石椅,有三道曲手。

墓埕區範圍不知多大?

墓埕區左前方樹林內有一座石燈籠。

墓碑後方築有護岸,墓塚區墓草茂盛,看不出墓塚區範圍。

中央墓碑為泉州白石做書卷狀,墓肩淺浮雕一對鳳凰,墓碑陰刻有「和邑例授承德郎顯考妣諱清標賴府君淑德林安人之佳城」宋體字,和邑即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左右兩側陰刻有「丙辰年三月吉旦」、「男秀、萬、孫仝立」楷體字。和邑指漳州府平和縣,丙辰年為日治大正5年(1916)。

供桌及護岸。

頭曲手

「清儉精勤建,立一生成大業,標名榜字丞,民百式仰遺風」,大正五年丙辰三月十五日、宗愚叔廷章題。

虎爿石堵風化較嚴重,字跡較模糊難辨。

頭曲手寶柱鐫刻「和風早被降暮去,邑宰曾徙執紼來」。註:和邑在福建漳州。

彩瓷面磚,俗稱台灣花磚。

二曲手

左右兩側設有石椅。

薔薇花綻放在春天,故喻為長春花,綬帶鳥的“綬”與“壽”同音。薔薇花、綬帶鳥圖案組合寓意「春光長壽」。

玉蘭花又稱木筆,木筆的“筆”字和“必”同音;綬帶鳥的“綬”和“壽”同音,取其諧音寓意「必得其壽」。

二曲手寶柱鐫刻「山疊千重長毓秀,水流九曲永朝宗」。

獅子的背上,馱負著琴爐。「琴爐」稱謂由來,此造型是因古人彈奏古箏、古琴時,置於案前以祥獸造型之銅爐,燃點檀香,裊裊青煙,憑添悠然靜意。寓意薪火相傳、香火延綿。

「象荷果盤」盤中所盛的果實,大多以食之「長壽」的桃,「多子」的石榴、瓜,和諧音「福」的佛手為主。在《莊子》天地篇中有一段華之封人祝堯的詞語:「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富!⋯使聖人多男子!」,後世稱作「華封三祝」,亦即祝頌詞「三多」,指多福、多壽、多男子。「象荷果盤」傳達是人生共同的理想「三多有象」,或象之諧音「祥」意指「三多之祥」。

三曲手

鵪鶉與菊花組合,鵪與安諧音;菊與居諧音,「安居樂業」之意。

唐高宗麟德3年(666)初春,高宗李治與皇后武氏一同去泰山行封禪大禮,路過鄆州(今山東菏澤一帶)時,高宗得知有戶姓張的人家,祖孫父子叔侄兄弟同居,已曆九世,高宗決定親自去取經。老翁給他寫了一百個「忍」字,高宗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後人據此史實,繪成九隻鵪鶉嬉于幾叢菊花間的圖畫,以鵪諧安,以菊諧居,九數寓九世之意,圖名就稱「九世同居」,用作闔家團聚、同堂和睦的祝願。也有畫一隻鵪鶉棲于山石菊花旁,地上有一些落葉,以落葉諧音樂業,寓意「安居樂業」。

喜鵲與梅花圖案組合寓意「喜上眉梢」。

相信鵲能報喜的觀念,早在兩千多年前便已經在民間流行。唐朝時有關的兆驗故事便廣泛傳播。張鷟的《朝野僉載》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貞觀末期有個叫黎景逸的人,家門前的樹上有個鵲巢,他常餵食巢裏的鵲兒,長期以來,人鳥有了感情。一次黎景逸被冤枉入獄,令他倍感痛苦。突然一天他餵食的那只鳥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他暗自想大約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三天后他被無罪釋放。

有這些故事印證,畫鵲兆喜的風俗大為流行,品種也有多樣:如兩隻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隻獾和一隻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流傳最廣的,則是鵲登梅枝報喜圖,又叫「喜上眉梢」。

「河圖洛書」:相傳古時龍馬出河,伏羲氏取其法而畫八卦,稱為河圖,河圖的形狀為以一至十的圖形構成方陣。夏禹時代神龜出於洛水,禹因此做出〈洪範.九疇》,稱為洛書,洛書之形狀則以一晉九的數字作排列,後代人有人以為即是地面之九宮。〈易經〉是台灣寺廟裝飾常引用之古籍,內載:「河出圖、洛出書」,河配龍、洛配龜。

身後祿位

萬和宮又名犁頭店萬和宮,主祀天上聖母,肇建於清雍正4年(1726),該廟建築與祭祀分別被列為台中市文化資產的古蹟、無形文化資產。在萬和宮後殿右龕內奉祀廟基主張總兵國、賴清標祿位。

全文1977字、44張照片。
拍攝日期:2020/01/23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連雅堂《人文薈萃》1921
2.王振勳、趙國光、黃秀政《台中市志》人物志。台中市政府
3.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2018四版十一刷
4.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