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麥寮拱範宮:保存完整名匠師對場作的廟宇

摘要

A文資別:國定古蹟
B創建年代:清康熙24年(1685)
C主祀神祇:天上聖母
D平面格局現貌:一埕三落五院七殿
E已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一大木作:
       1.拜殿、正殿(1931-1937)由溪底派王益順家族施作,已知參與者有王火艾、王樹發。
       2.三川殿、後殿(1931-1937)由陳應彬率徒陳專琳、廖石成、陳選卿、黃騰等施作,由林火寅持篙。
       3.黃平山(修復)
   二鑿花:黃龜理、張旭輝(修復)
   三石雕:蔣梅水(1932)、蔣九(1931-1932)
   四泥塑剪黏交趾陶:陳天乞、姚自來、陳專友(1931)
   五彩繪:潘春源
F特色:以正殿、拜殿為一組,三川殿、後殿為一組的大木作對場作,使得麥寮拱範宮成為將日治時期傳統廟宇精華匠藝作品集於一身,並保存最完整名匠師對場作的典範。   .


麥寮拱範宮歷史沿革

麥寮鄉位於雲林縣西海濱,居民之祖先多數跟隨延平郡王先後到此。清康熙年間海豐港(即現今的六輕港)交通發達,彰化與嘉義附近之商賈以此為出入咽喉,人口最密時曾超出三萬人。

麥寮拱範宮和北港朝天宮、台西安西府、褒忠馬鳴山鎮安宮合稱雲林縣四大廟。拱範宮創建於清康熙24年(1685),當初是由湄洲純真老禪師攜湄洲祖廟的正六媽神像,自海豐港附近登陸來台,恭祀於當時的海豐港街,廟名「拱範宮」意求「拱衛範圍之生靈平安永康」。

清乾隆7年(1742)因新虎尾溪洪水成災,分三大支流沖入海豐港,居民遭難流離失所,奉聖母賜示乃遷居現址開設商埠,或築寮墾地務農普遍種植小麥,成為「麥仔」之盛產地,故取名「麥寮」,即今之麥寮鄉。

道光7年(1827)重修正殿,由鹿港日茂行後裔林廷璋、林世賢叔姪兩位舉人及董事等負責勸募及分擔。富商楊長利獻地建後殿,且建築費用獨自樂捐。廟宇正殿同治13年(1874)曾重修。

日治昭和6年(1931)重建大廟,重建工程前後共8年,於日治昭和12年(1937)竣工。以正殿、拜殿為一組,三川殿、後殿為一組的大木作對場作

民國56年屋頂剪黏泥塑由新港嘉義師傅對場重新施作,民國70年代再整修三川門屋頂,成為「假四垂」屋頂,內部則保留原有昭和年間重建之屋架。

民國95年雲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100-107年耗資一億四千萬修復,修復期間(民國101年)文化部公告為國定古蹟。

三川門

三川門退縮成柱廊的步口成凹壽,大門兩檻一副石刻對聯 : 「拱手朝天宇內蒼生皆托庇,範儀蓋世海隅黎庶盡蒙庥」,闡明聖母神功及建宮緣起。

壽樑上方有五隻蝙蝠之栱座,代表著「五福來朝」。中間這隻蝙蝠其正面停於半空中,走上台階一望即是「福至中天」。壽樑上方雕有《西遊記》人物。

龍爿檐柱右邊托木為「琴與弈」鑿花;虎爿檐柱左邊托木為「參商對弈」鑿花。

步口廊天花施作網目斗栱,門楣上沒有廟名匾,直接以文字型式的合拱呈現廟名,門楣上有六尊飛天斗座及龍蝦栱。

傳統的飛天是以彩帶裝飾的仙女,西洋的飛天是仙女背後有一對翅膀。在麥寮拱範宮是既有翅膀又有綵帶的飛天造型。龍蝦寓意科舉及第,又龍蝦腰呈鎧形,彎曲自如,跳躍有力,因此寓意時來運轉、能屈能伸。麥寮位於嘉南平原,濱臨西部海岸線上,匠師選擇珍貴的海產施作於廟裡,展現創意及技巧,帶出拱範宮近臨海邊的地域特性。雕塑成群的龍蝦置於廟中,亦喻水族來朝之意。

正路「哼哈二將」獅座與「蕭史乘龍弄玉吹簫」豎材為黃龜理作品。左一路員光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50回 ‧ 三霄計擺黃河陣;右一路員光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40回 ‧ 四天王遇丙靈公,員光鑿花為黃龜理作品。

獅座踩著彩帶的武將是口中會噴出黃氣的陳奇,他是殷商紂王青龍關總兵邱引的部下。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作者根據佛教守護寺廟的兩位門神,附會而成的兩員神將。形象威武凶猛,一名鄭倫,能鼻哼白氣製敵;一名陳奇,能口哈黃氣擒將。

《東周列國志》第47回.弄玉吹簫雙跨鳳
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民間乘龍快婿指的便是這個故事。

《封神演義》第50回 ‧ 三霄計擺黃河陣。趙公明騎黑虎,幫助聞太師討伐西岐,不小心丟了定海珠,於是向師妹雲霄姑娘借用雙龍組成的金蛟剪想追回定海珠。經崑崙客陸壓協助姜子牙以符印口訣,釘頭七箭書等三箭射死公明在成湯營中。函芝仙用風袋、彩雲仙子用戳目珠,聯合瓊霄騎鴻鵠,執劍、碧霄、雲霄騎青鸞,用混元金斗,擺出九曲黃河陣,再戰西岐兵將,拿下闡教玉虛宮十二弟子,後經元始天尊、老子所破。死後敕封為「感應隨世仙姑正神之位」,執掌混元金斗,凡仙、人、聖、貴、賤、賢、愚等落地皆從金斗轉劫,金斗即人間之淨桶,凡人之生育都從此化生。演化至今變成生育之神。

《封神演義》第40回 ‧ 四天王遇丙靈公。張桂芳奉詔西征失利,聞太師再派魔家四將(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魔禮壽)上陣,雙方起初僵持不下,但魔家四將各有法寶,姜子牙等人節節敗退。此時黃天化和玉鼎真人的徒弟楊戩前來助陣,楊戩通曉變化,他殺死魔禮壽控制的怪獸花狐貂後,偽裝成花狐貂,待四將熟睡後把他們的法寶全數偷走,而黃天化用師父傳他的攢心釘接連將四將釘死。

左右次間步口樑上各一的螃蟹斗抱。螃蟹因其胸腹有甲殼 ,蟹兩隻寓意「二甲傳臚」。科舉考試以縣考、會試、殿試,分級進行。會試第一為「會元」、二甲第一為「傳臚」,凡能被天子唱名就稱「傳臚」。左次間員光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41回 ‧ 趙子龍單騎救主。(註:右次間員光未拍攝)

四季花寓意四季平安,仙女立姿手拿花籃,花樹成株倒開著茂盛的花朵,台語諧音有「倒發之意。右次間壽樑下托木為菊花、芙蓉;左次間壽樑下托木為山茶花、木蓮花(註:左次間未拍攝)。

拱範宮的憨番扛廟角,和其他廟宇以外國人為造型大不同,採濃眉大眼、蓄髮、梳西裝頭、穿著西裝筆挺的斯文裝扮,顯得趣味橫生。

日治昭和年間重建時,石雕工程由蔣九承攬。

一柱一龍,左右兩隻都開口,是台灣傳統建築晚期的龍柱形式。龍身戲曲人物雕刻主題出自《封神演義》第50回 ‧ 三霄計擺九曲黃河陣。(同左一路員光戲文)

左公右母,公獅踩球扯彩帶串銅錢;母獅帶子。雙獅頸下皆有頷瓏。

中港間身堵石雕,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28回 關羽保嫂過五關與古城會

前步口對看堵。

對看堵內側身堵戲文,龍爿出自《封神演義》82回 ‧ 三教大會萬仙陣,石雕中可見老子騎牛,元始天尊乘輦。虎爿出自《封神演義》46回 ‧ 廣成子破金光陣,石雕中可見金光聖母拿兩面鏡子,對陣中間騎鹿的應是廣成子,畫面上方應是袁天君在板臺,另外董天君也出陣,孫天君也在場邊應戰。

對看堵內側裙堵為「蒼龍教子」、「虎子情深」石雕。

對看堵外側身堵石雕 - 旗、球、戢、磬,寓意「祈求吉慶」。

對看堵外側裙堵「螭虎團爐」石雕。以螭虎的造型團成一香爐,四個隅角有四隻蝙蝠,象徵祈福祿之意。

民國70年代前後,硬山屋頂昇高加蓋歇山屋頂成為「升庵假四垂」形式。三川門內龍柱(圖左),用以輔助原來的花鳥柱(圖右),支撐原硬山屋頂加蓋歇山屋頂成為升庵假四垂的重量。蔣九的花鳥柱與後來其孫蔣國振所雕的龍柱,同在拱範宮中展現技藝,在地方上也傳為一時佳話。

圖左花鳥柱特寫;圖右龍柱特寫。

三川門中港間背面,吊筒、豎材、托木。圖左邊豎材的戲文為「戳破牛皮」,言下有輕視之意,此圖稿出自黃龜理之構想。圖右邊豎材的戲文為「武松打虎」。

三川門龍爿背面,吊筒、豎材、托木。圖左邊豎材為「擂台會」,圖右邊豎材為「大豬對話」,連托為《三國演義》第59回 ‧ 反西涼。

三川門虎爿背面,吊筒、豎材、托木。圖左邊豎材為「大狗交談」,圖右邊豎材為「擂臺會」,連托為《三國演義》第28回 ‧ 古城會。

三川門內「壬申年如意網目斗拱」是日治時期重修時,由漳派匠師所做,為台灣少見的文字型式的合拱,壬申年正是匠師結合當年建廟的歲次,置於網目之間,顯得非常雅緻。

壽樑上四尊穿西裝之木偶斗拱頂起屋頂,壬申年是日治昭和7年(1932),當時台灣還在日本統治之下,台灣多年來受外族之統治,所受的委曲敢怒不敢言,只有用一些外國和日本人形木偶來扛屋頂,稍微宣洩一下怨氣。

壽樑中間「福祿壽三星拱照」木雕斗抱。壽樑龍爿斗抱雕刻成「佛手」;虎爿斗抱則雕成「石榴」,佛手諧音福壽,佛手與桃子、石榴組合被稱為「三多」,即多福多壽多子。鳥形栱在其他廟宇少見,為拱範宮的一特色。

架內三通五瓜,因採移柱法擴大前步口進深,因而只有三瓜,且不是瓜筒,為獅座、象座、麒麟座。中脊桁下正栱左雕「雷震子」、右雕「辛環」,為《封神演義》人物,辛環即風雨雷電中的雷神。

次間棟架較為簡單採方筒披肩尾。

左次間及右次間「福祿壽全、四季平安」補間鋪作。

三川門通往正殿的龍爿牆廊,八角門上水車堵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47回 ‧ 趙公明大戰哪吒黃天化。註:趙光明帶騎已全脫落。

三川殿通往正殿的虎爿牆廊,八角門上水車堵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82回 ‧ 三教大會萬仙陣。註:老子已脫落,剩板角青牛。

拜殿

龍柱依風格研判為蔣梅水作品。

拜殿兩檐柱(龍柱)間裝飾飛罩,大楣鑿花分五段,中間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趙子龍單騎救主;大楣左邊戲文出自《西廂記》妝檯窺簡、《二十四孝》鹿乳奉親;大楣右邊鑿花戲文出自《二十四孝》乳姑不怠、《唐傳奇》孫恪與母猿。

大楣中段斗栱間刻有兩面宮旗,旗內書「拱範宮」三個字。二甲有十二個垂花吊籃,吊筒上有以12生肖為題材的豎材。此照片中可見豎材內層虎、兔與豎材外層猴、雞寅虎 - 武松打虎,卯兔 - 廣寒宮嫦娥與玉兔,申猴 - 代代封侯,酉雞 - 冠上加冠。

大楣左段此照片中可見4個吊筒及「漁樵耕讀」中的「漁」托木。豎材內層鼠、牛與豎材外層馬、羊。子鼠 - 觀音收金鼠,丑牛 - 李宓牛角攻書,午馬 - 狄青收寶馬,未羊《龍女牧羊》。

大楣右段此照片中可見4個吊筒及「漁樵耕讀」中的「樵」托木。豎材內層為、龍、蛇;外層為狗、豬。辰龍 - 張僧繇畫龍點睛,巳蛇 - 法主公收蛇妖,戌狗 - 楊戩與哮天犬,亥豬 - 哪吒收朱真(豬精)。

網目斗栱,前後互異競相展露龍姿鳳儀。

兩邊龍鳳斗栱交錯,有圓形、八角形、六角形、菱形各種組合。

大楣兩端上有「人生四暢」鑿花。人生四暢,意指人生四大暢快事:撚鼻、掏耳、伸腰、騷背

左一路通樑獅座上雕鑿鍾漢離與呂洞賓、李鐵拐與何仙姑。員光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6回 ‧ 孔雀台英雄奪錦。

右一路通樑獅座上雕鑿張果老與韓湘子、曹國舅與劉海。員光鑿花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88回 ‧ 會孟津。

次間網目斗栱

左次間「牡丹富貴」斗抱,員光鑿花戲文出自《綠牡丹》的「揚州擂」通樑彩繪發現潘春源落款。將現存潘春源廟畫的時間點往前推移,可能是潘春源其唯一於日治時期留存下來的廟畫作品。

拜殿後大方與正殿前大方間剳牽樑上龍爿斗抱雕有《三俠五義》陷空島五鼠;虎爿斗抱則雕《白蛇傳》水漫金山寺戲文。剳牽樑下員光龍爿雕有「三王圖」吉祥圖案;虎爿則雕「英雄奪錦」吉祥圖案。龍虎壁水車堵有陳天乞交趾陶作品,龍爿戲文出自《史記》淮陽候列傳 ‧ 蕭何月下追韓信;虎爿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0回 ‧ 華容道捉放曹操

在拱範宮正殿上方的八卦藻井,由王樹發設計,王火艾負責八卦藻井的建築工事。民國95年委員會會議臨時動議表決通過升高屋頂以解決漏水問題,但屋頂身高恐將影響到結構,當時拱範宮未具文資身分沒有法令可約束,民國96年6月,拱範宮三川及正殿拜亭通過縣政府文化局審核,公告為縣定古蹟。6個月後追加後殿及兩廂。

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三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

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三斗齊集頂心。

藻井下方壽樑及架通上斗抱(獅座象座﹍)企仙雕鑿喜怒哀樂四飛天力士進寶及四飛天童子。

次間棟架

日據時期重修時,因信徒捐款踴躍,所捐款項超過設計費用,於是追加設計,增加千里眼、順風耳神龕,和神龕增加多層,每層均經匠師精雕細琢,非常華麗。

正殿神龕內6尺的鎮殿媽因神像損壞嚴重無法修復,於是請黃龜理以及林冠昌重刻。鎮殿媽前方的「開山六媽」,是拱範宮歷史最悠久的神像,清康熙24年(1685) 湄洲純真禪師自湄洲祖廟奉請來台,其神像的雕造風格,近似泉州技法,慈眉善目,顯得莊嚴穩重。衣冠上的紋路,是以漆線盤繞,營造立體的效果。體態優美,衣褶紋理柔順。因是女神,鞋雕為三寸金蓮,有別於男神的方鞋。

相傳光緒7年(1881),拱範宮組團恭請開山媽祖赴湄洲祖廟謁祖進香。祖廟神龕內,有一石造案桌,案桌面有六個凹陷的方砌,供奉老大媽、老二媽、老三媽、四媽、五媽,卻獨無六媽,當拱範宮進香團抵達祖廟後,開山媽祖神像的底座和祖廟神案桌面凹陷之方砌,經比對完全吻合,祖廟確認麥寮媽為祖廟失落以久的六媽,同時從媽祖椅背上刻有「朝天閣六媽」字樣,證明麥寮媽為祖廟天后宮的六媽。

神龕前方兩尊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神像,是黃龜理的作品。千里眼、順風耳將軍神像,以整棵樟樹細刻而成,一人眼觀千里、一人耳聽八方,姿態威而不兇栩栩如生,而且比例完美。註:高貴寶石彩妝,歷經歲月薰陶,將軍的彩妝益顯華麗尊貴。

正殿背牆。早期碗片剪黏「回首麒麟」照壁,由洪坤福派下「五虎將」中的姚自來、陳天乞、陳專友所作。

後殿

觀音殿架內「三通四瓜」漳派瓜筒風格,為取得更寬敞的空間,將金柱位移一樑,變成今日所見的三通四瓜。

大通瓜筒上副拱雕鑿少見的「筆落金榜題狀元」「舉筆欲點探花客」題材。

龍爿步口通樑下員光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59回 ‧ 子牙暴紂王十罪。虎爿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90回 ‧ 孔明六擒南蠻王之破木鹿大王,皆為黃龜理作品。

神龕造型典雅,惜有玻璃罩住,因反光未能拍攝觀世音菩薩法容。

後記:

本次拍攝因時間關係,屋頂上新作剪黏交趾陶皆未拍攝,待來日補紀錄。

全文5506字、101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05.25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維基百科
2.麥寮拱範宮官網
3.台灣媽祖聯誼會網站
4.「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5.「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6.「台灣宗教文化資產」網站
7.麥寮拱範宮建築&裝飾藝術。麥寮拱範宮第六屆管理委員會出版2006
8.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9.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