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柳原教會:台中市最古老之教會建築

柳原教會是台中市第一個教會,也是台中地區現存唯一在台灣光復前創建的教會。舊教堂為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巴西里卡 Basilica 構造型式,日治時期大正5年 (1916)依梅甘霧牧師(Rev. Campdell N. Moody D.D)回蘇格蘭述職,帶回蘇格蘭某間長老教會的教堂施工藍圖建造。


壹、柳原教會歷史沿革

清同治4年(1865)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醫生(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由廈門搭乘輪船抵達打狗港。清同治4年6月16日馬雅各在台灣府城西門外看西街開始醫療與傳道,此日是為英國長老教會在台灣設教紀念日,這是明天啓5年(1625)荷蘭人佔領台南安平後,第二次西洋醫學傳入台灣。

清同治6年(1867)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1840-1879),清同治10年(1871)馬偕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相繼抵台,清同治11年(1872)起,台灣以大甲溪為界,北為加拿大長老教會,南為英國長老教會教區。而1875年台灣東部的宣教工作是由李庥牧師開始。

清同治10年(1871)開設大社教會(位在今豐原神岡),隔年李庥牧師興建第一座禮拜堂。清光緒12年(1886)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D.D)成立彰化教會。 日治明治28年(1895),梅甘霧牧師(Rev. Campdell N. Moody D.D)及蘭大衛醫師(David Landsborough)將彰化設為台灣中部的傳教中心。

梅甘霧牧師及蘭大衛醫師經常在彰化和大社之間巡迴佈道,並偶爾落足東大墩帶領聚會和培育信徒,求道者漸漸增加。當時梅甘霧與東大墩信徒吳兆祥先生會商,託他找店舖作為聚會禮拜之用,終於在大湖仔的油車仔附近找到一間土角建造的草厝,即現在柳原教會對面巷內。

明治31年(1898),信徒開始在這間土角厝內聚會禮拜,並將該厝稱為「東大墩佈道所」。明治32年(1899),東大墩佈道所設立,大正4年(1915)初買下台中柳町七丁目三番地(即現址),梅甘霧牧師也藉回蘇格蘭述職之便,向其母會募得一萬三千餘圓捐款,並帶回蘇格蘭某間長老教會的教堂施工藍圖。大正5年(1916)竣工,並將「東大墩佈道所」改名為「台中教會」。

民國34年日本戰敗,日人全數回歸日本國,日本人留下「台中日基教會」,台中市境內有兩間教會,為避免主屬關係難以認定,就協議都不使用原名,所以「台中教會」改以柳樹很多的柳川源頭,取「柳原基督長老教會」為全名,而「台中日基教會」則依道路命名為「民族路教會」。

貳、柳原教會建築及裝飾藝術

柳原教會舊教堂建築構造形式,屬早期基督時期巴西里卡Basilica形式,入口有門廊,山牆面開大型拱窗,二側牆面有扶壁,柱間開拱窗及六角型窗,整體裝飾以清水磚施以局部洗石面,室內座席有二層樓,裝修部份為近年所增建。

戰後初期,在舊教堂南側增建新聖殿;1970年代,興建右側建築;1998年完成地下停車場、主日學教室、辦公室、牧師館等;2000年代,再興建後側建築物。民國91年公告舊教堂為台中市歷史建築,舊教堂及中台灣基督教文史館平日不開放參觀,只接受20人以上團體預約,導覽時間約半小時。

一、聖堂外觀

陡峭斜屋頂有拉高禮拜堂效果,形成正立面山牆,山牆面開大型拱窗,尖端以十字架收頭,正面左右兩邊有拉丁十字架的浮雕壁飾,山墻上左右兩側,各開一個三聯式拱圈洞窗,富有造型美感與引進光線之實用功能。

尖端十字架收頭。

山牆面正門上大拱窗。

拉丁十字架的浮雕壁飾。

教堂入口由兩邊拾級而上轉入門廊。

門廊匾額框內早是「基督教會」教會名稱,後來改成「台中教會」,現在看到的是「柳原基督長老教會」八個字,但隱隱約約還能看到之前舊名的痕跡。

平台上方原懸掛有昭和2年(1927)梅甘霧牧師歸國後,在蘇格蘭訂做贈送給彰化及台中教會的大銅鐘。梅牧師贈送的銅鐘有別於台灣本地製作的造型,是屬於歐洲教堂使用的規格,據說鐘聲能遠傳至廍仔坑(現今太平坪林)一帶。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戰爭末期日本帝國在其殖民地(包含台灣)四處搜括可供製造武器的金屬材料,銅是子彈的原料,台中教會的銅鐘被強加徵收,製成戰爭中的武器了,清脆的鐘聲也成了絕響。

匾額框左右兩收邊柱頂匍伏一對麒麟,作為屋頂平台的排水口,依圖面應該是歐洲教堂常有的長頸動物或怪獸造型。當時本地的泥水匠司因沒有照片可看,就算梅牧師努力的描述,泥水匠司還是做不出來,最後以中國傳統建築常用的瑞獸,作出麒麟造型的排水口。這麒麟排水口是全台僅見的教堂外觀裝飾設計方式,也是全世界罕見的基督教堂特色。

麒麟排水口,龍頭、狼額、鹿身(有鱗)、馬蹄、牛尾等五形合一。現在看到的麒麟排水口,曾於民國87年修復。網路上有的介紹為鰲魚排水口,我們來跟大肚磺溪書院(市定古蹟)、台中廖煥文墓(市定古蹟)的鰲魚排水口對比一下。

大肚磺溪書院鰲魚排水口。鼇是龍頭、魚身、無足。

台中廖煥文墓鰲魚排水口。

三聯式拱圈洞窗,可上下推開,為閣樓式夾層的通風採光設置。窗上緣修飾圓拱線板,一般朝外會淋雨的門或窗,上緣都會用七厘石子洗石來做圓拱線板修飾,並加上拱心石或方結造型來增加美感,窗台也都同樣處理,以防雨水順牆面滲入門窗框。

二側牆面有扶壁,柱間開拱窗及六角型窗,外牆清水磚勾勒平縫,六角型窗下方,有以洗石子做一圈凸出的束腰線板,讓教堂的外觀加上飾帶,更顯精緻。

舊教堂背立面、迴廊。屋脊前後端並未採日式的「鯱」或中式的「正吻』」收頭,而是將前後山牆頂端加高做成ㄇ字型。

二、門廊

教堂入口大門外設門廊。門口擺放台中中會迎接宣教90週年,舉辦「台中宣教90就是要發光」活動立牌。活動規劃有:台中中會教會聖誕點燈佈置競賽活動、台中教堂之美攝影比賽活動、台中中會新詩歌演唱觀摩活動、台中中會90週年議長杯桌球聯誼賽活動、一中會79間教會景點打卡數位與紙本競賽。

大門正對的牆留設左右兩片木板外開窗。註:原貌為尖拱形窗扇。 

三、聖堂內

彰化教會致贈首任高金聲牧師就任的匾額,匾文為「維賢作牧」高金聲牧師榮任誌喜大正六年(1917)三月六日彰化堂會拜贈。這幅牌匾一直掛在原來牧師樓一樓大門門楣上,拆除牧師樓後,移至舊教堂大門內上方吊掛。

舊教堂內部有兩排柱列共五對六間,木柱及屋架之木料皆採用阿里山紅檜加工製成。當禮拜空間加大,屋架跨距增加而需增設支撐就會形成柱列,若中間柱列的柱子加高,自然形成雙層屋頂並可加設高窗,使室內光線獲得改善,使遠端的講台成為視線集中的焦點,這就是巴西利卡Basilica聖堂平面所形成的內部特色。

室內設有閣樓式夾層,裝修部份為近年所增建。當時樓板以木板鋪釘,在上面走動會發出吵雜的聲響,大型聚會禮拜才開放上座。而這閣樓式夾層當時還有其他用途,若有遠客來訪或外地教會安排訪問、過境時,都會利用閣樓式夾層作為大統舖招待客人住宿,特別是在假期時,各地教會青年都會安排互訪聯誼活動,閣樓式夾層就作為住宿之處。柳原教會為慶祝設教100周年時,重新整修拆換腐朽的樑板柱窗等,以鋼骨結構增建一回字型夾層,讓新舊結構體完全分離,也使內部使用空間多樣化。

民國97年柳原教會舊教堂,成為中台灣基督教文史館。閣樓式夾層增加展覽櫃、燈光,展覽教會文史,舊教堂原始模型、設計圖,還有不少早期教會文物,包含木製長方形的聖餐盤,正面繪製水墨畫,也有陶瓷聖餐杯,還有一批早期醫療用具,紀錄醫療傳道的歷史。

週日上午10:30舊教堂有聚會,在聚會前,舊教堂內正在排練,格主Otto徵得司琴者同意後入內拍攝,在此再一次謝謝司琴者及領唱者,謝謝您們。

全文2933字、31張照片。
拍攝日期: 2020/03/01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5.李乾朗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2018四版十一刷
6.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