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張廖家廟崇遠堂:全台三大家廟之一


崇遠堂創建於清道光29年(1849),於日治昭和3年(1928)遷建於西螺與二崙交界的現址。台中林氏宗廟忠孝堂、台北大龍峒陳悅記祖宅(陳氏家族祠廟),並列為全台三大家廟


壹、張廖家廟歷史沿革

世居福建漳洲詔安縣官陂鄉張廖姓族人,因官陂地處山區土地貧瘠發展不易,清康熙40年 (1701) 有族人冒著清朝海禁令,出海偷渡來台,落腳二崙開墾荒地,到乾隆年間 (1736-1795) 滿清國勢底定,國泰民安,清朝逐漸開放人民出海禁令,而後張廖姓族人開始較小規模來台開墾。

經年累月於終於事業有成,基業奠定,安居樂業,此時張廖氏有賢達人士提議應遵行祖訓 (七嵌袓訓之第六嵌: 堂教修譜效親睦族) 修建宗祠,以期團結宗族向心力,並可利用祠堂做為學堂教育宗族子女之功用,因此於清道光26年 (1846) 積極推動募款籌建,並獲得族人熱烈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在西螺堡 (現今西螺鎮) 下湳購置五甲地,做為建廟之地

清道光28年(1848)開始動土興建,歷時一年半,清道光29年(1849)完工,並盛大舉行落成大典及祈安清醮,將宗祠堂號命名為「繼述堂」,此為「張廖家廟崇遠堂」前身。清光緒17年(1891)繼述堂遭受強烈颱風的侵襲而摧毀。

日治大正7年-昭和元年 (1918-1926)推動重建工作,籌組祠堂重建委員會,聘請豐原有名地理師廖永昌替重建宗祠選定新址,新址為現今「崇遠堂」所在地。日治昭和元年(1926)秋天,宗祠開始動工,日治昭和3年(1928)春竣工,總工程費用日幣十萬,其經費龐大(約可購買良田30公頃),均為族人共同損獻,並將祠堂堂號,依祖訓第三條由「繼述堂」改為「崇遠堂」。

民國44年曾整建,民國74年列入國家三級古蹟,現今佔地面積約一甲。民國102年由客家委員會與雲林縣政府共同補助 3000 萬元經費整修,104年土木工程修繕完成。截至目前仍撥款持續修繕中。

貳、崇遠堂平面格局

客家人原為居住於中原之漢族,於東晉五胡亂華時南遷,經皖、贛到閩、粵,遷徙途中又與土著如畬族等混合,形成一特殊的族群,再輾轉至台灣。約略來說,台灣的客家人祖籍有二,一為粵東的惠州府、嘉應州、潮州府;二為閩西的汀州府、漳州府。

台灣客家民居以合院為基本型,配合人口增加而擴建,成為一複雜的組群布局,最初從「一堂兩橫」的ㄇ字形演變而來,即是堂屋(正身)與橫屋(護龍)的排列組合。

前第一進明間稱「門堂」,後一進稱「廳堂」,廳堂為祭祖的「公廳」,也是客家人精神所在,在有些地方則前為「祖廳」、後為「神明廳」,周邊房間做為居室使用。

為了防禦,合院後方往往出現一整排的與護龍環繞出封閉形式的圍屋,中部人稱「圍房」、「圍屋」,南部人稱「圍龍屋」、「圍攏屋」,是客家建築另一特色。

西螺張廖家廟崇遠堂為「二堂二橫」祠堂。空間含禾坪、門堂、天井、左右過水廊、正堂、左右橫屋、前後過水門、龍虎池(日月井)等。

門堂

過水廊。

廳堂持續整建中,除左右梢間外,搭設簡易鋼架封頂。

日井

叁、建築及裝飾藝術

一、大木作

門堂五開間的「斷簷式升庵法」屋頂

*斷簷式升庵法:將三開間的中間升起,或五開間的中央三間升起,形成錯開高低的簷口線。這項技巧最早出現於清道光11年(1831)的鹿港龍山寺戲台,其下簷被斷開,有點像牌樓的夾樓。到了清光緒11年(1885)的彰化元清觀,更出現五開間的斷簷升箭口,由於結構麻煩,此後這個形式一直消寂下來,直到日治大正9年(1920),溪底司傅王益順來台。

由於台北龍山寺、台北孔廟、彰化南瑤宮(以上為五開間)及新竹城隍廟(三開間)再度使用,斷簷升箭口一時成為最形式的主流。張廖家廟崇遠堂的前堂加上兩側的過水廊,形成五開間「五虎下山」的屋頂。所謂五虎下山指明間高,次間依次降低的形式,外觀上頗似五座山,每層屋頂相差一尺或二尺,為錯開規帶的一種脫規形式。「斷簷式升庵法」,五開間的中央三間升起,形成錯開高低的簷口線。

明間龍、虎爿兩側龍柱上方出簷,並有花籃吊筒及人物豎材,兩側為托木,托住「挑簷桁」。另,「壽樑」下龍柱柱頭一側為托木,另向中央伸出連托,再接一個吊筒,再接托木。托木有許多的人物題材雕刻。

明間外寮及次間「看架斗栱」。看架斗栱,其斗的造型為如意的型式又稱「如意斗栱」,看架除正栱外兩旁有斜栱成四十五度角向外出挑,形成網狀的造型,所以又稱「網目斗栱」。

步口廊正路。

步口廊四路。

梢間門楣上疊四層疊斗,橫向承接屋頂。

門堂正路棟架。

門堂「後外大方」。

過水廊。

廳堂明間前、後排樓。

廳堂架內三通五瓜。

廳堂右次間前、後排樓。

二、小木作&鑿花

門堂明間上下簷吊筒豎材

托木鑿花戲文出自《水滸傳》第25回 ‧  武松殺嫂

托木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27回 ‧  孟坦戰關羽

托木鑿花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93回 ‧  孔明收姜維

諸葛亮派趙雲攻打天水城,派蜀將偽裝成魏將,前去請天水郡軍馬解圍,並設下埋伏。天水太守馬遵識破孔明計謀,派韓德父子打頭陣,不敵趙雲陣亡,馬遵高掛免戰牌。姜維毛遂自薦請令出戰,其年輕力盛,老將趙雲力不能支,幸關興救之。

孔明十分賞識姜維的將才,就巧用反間計,先佯攻冀城。姜維因母親住在冀城,急忙回去守城。諸葛亮派人扮作姜維的模樣,假裝投降,讓其他魏軍認為他已叛國。姜維因受馬遵所攻,無路可走而降蜀,得天水。

雙錘的武將有許多,如《隋唐演義》中的李元霸、裴元慶、齊國遠、梁師泰;《說岳全傳》中的岳雲、狄雷、嚴成方、何元慶﹍等,該托木人物情節刻鑿簡單,較難辨識是哪齣戲文?

連托鑿花戲文出自《封神演義》第24回 ‧ 渭水聘賢, 及《三國演義》第37回 ‧ 三顧茅廬

渭水聘賢
姜子牙自從棄卻朝歌後便在渭水以針垂釣,樵夫武吉笑他以針釣魚,姜子牙道自己是在釣王侯,又說武吉將會殺人。起初武吉不信,但他到西岐賣柴時不慎打死了王相,本來要被處刑,但他拜姜子牙為師後,姜子牙授他保命法逃過死劫。光陰似箭,一日文王率文武至南郊遊玩,聽聞武吉歌聲,並自他之口得知姜子牙這一奇人。文王認為姜子牙定是自己夢中的飛熊,便聘請姜子牙為右靈台丞相。

三顧茅廬
在徐庶及名士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覺得諸葛亮正是一位可以共圖大事的最佳人選,於是決心去敦請他出來。劉備帶領關羽、張飛前往隆中,適逢諸葛亮出遊,只得返回新野。諸葛亮的密友崔州平認為欲使孔明出世,徒費心力,劉備雄心不為所動。幾日後,玄德欲二請孔明,張飛不悅。劉備於隆冬冒著大雪來至臥龍岡,遇見諸葛亮的另外兩位密友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三弟諸葛均、孔明岳父黃承彥。諸葛均言孔明不在,行蹤不定。劉備留書一封而去。

門堂次間上簷花籃吊筒、「龜、鹿」豎材、「鷹、兔」托木。門堂次間下簷花籃吊筒、飛天童子豎材、忍冬卷草托木。

門堂前步口廊左一路鑿花員光戲文出自《白蛇傳》水漫金山?還是《泗州城總講》水漫泗州?門堂前步口廊右一路鑿花員光戲文出自《西遊記》59-61回 孫悟空大戰牛魔王?

門堂後步口廊左一路員光雕鑿有喜鵲、蓮花、蘆葦,圖案組合寓意「喜得連科」。“蓮”與“連”同音,“蘆”與“路”諧音,蘆葦生長常常和蓮花棵棵相連成片,故諧音“連科”。喜鵲飛來,寓意「喜得連科」,祝賀連連取得應試較好的成績。門堂後步口廊右一路員光雕鑿有喜鵲、茶花,圖案組合寓意「春報喜先」。

過水廊雀替。

三、石雕

門堂秀面以大量石雕裝飾。

龍柱與石獅形成中央視覺焦點。

龍柱為「一柱單龍」加「人物帶騎」。

中門門楣八仙賀壽石雕。

中門龍爿刀馬堵石雕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虎爿戲文可能是《三國演義》第43回 ‧ 魯子敬力排眾議。

《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
赤壁大戰後,劉備借東吳的荆州不還,周瑜向孫權獻計,以其妹孫尚香爲餌,設下美人計,誘劉備來京口聯姻招親,趁機扣爲人質,以討還荆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招親,弄假成真,劉備得了便宜賣乖,孫權是啞巴吃黄連,二人心照不宣。

《三國演義》第43回 ‧ 魯子敬力排眾議
在三國時期,有三位美女大喬、小喬和甄洛,小喬為廬江橋公次女,大喬之妹,周瑜之妻妾。石堵上匠師標註了周俞、子敬,即周瑜與魯肅。

中門龍爿頂堵石雕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63回 ‧ 張飛戰嚴顏;虎爿頂堵石雕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72回 ‧ 劉備戰徐晃

《三國演義》第63回 ‧ 張飛戰嚴顏
張飛領軍往漢川,巴郡太守嚴顏堅守不出,張飛幾番進攻,又被亂箭射回。張飛於是教馬軍下馬,步軍皆坐地,引嚴顏出戰,無效後又改教軍士於城下叫罵,仍無效。張飛又令軍士四散砍柴草尋覓路徑,而後讓假張飛迷惑嚴顏,自引軍伏擊,生擒嚴顏,占領巴城。

《三國演義》第72回 ‧ 劉備戰徐晃。
兩軍會於中路五界山前,排成陣勢。曹操命徐晃出馬來戰。劉封出迎。交戰之時,玄德先走入陣。封敵晃不住,撥馬便走。操下令:「捉得劉備,便為西川之王。」大軍一齊吶喊殺過陣來。蜀兵望漢水而逃,盡棄營寨;馬匹軍器,丟滿道上。曹軍競相爭取。操急鳴金收軍。眾將曰:「某等正待捉劉備,大王何故收軍?」操曰:「吾見蜀兵背漢水安營:其可疑一也;多棄馬匹軍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軍,休取衣物。」遂下令曰:「妄取一物者立斬。火速退兵。」

中門龍虎爿身堵石雕。

中門龍爿腰堵石雕雕鑿有老鷹、雄獅、茶花、錦雞,圖案組合寓意「英雄奪錦」。虎爿腰堵石雕雕鑿有錦雞、馬、梔子花,圖案組合寓意顯赫的高位,稱「金馬玉堂」。

英雄奪錦
取老鷹的“英”、雄獅的“雄”,茶花的“茶”閩南語近音“奪”,和錦雞的“錦”之音義,統合為「英雄奪錦」。

金馬玉堂
綬帶鳥又名錦雞,取僅字諧音〝金〞。漢代的金馬門,是學士待詔的地方,也稱「金門」;玉堂殿,供侍詔學士議事的地方。舊指翰林院或翰林學士。漢代的金馬門與玉堂殿。後世用以指翰林院,引申為顯赫的高位。亦作「玉堂金馬」、「玉堂金門」。

中門龍虎爿裙堵石雕(麒麟堵)。

門前獅。獻錢獅是南石獅造型代表之一,因其以飾一串古錢而得名。雄獅左足高抬持帶,綢帶串兩大銅錢,右抱如意球,寓意招財進寶,吉祥如意。而母獅與小獅子戲玩,幼獅攀於彩帶之上,手舞足蹈。有人丁興旺之意,象徵子嗣昌盛

次間秀面。

正堂前龍柱。

四、洗石子

門廳對看牆。

龍虎堵。

對看牆裙堵。

稍間洗石子秀面。


五、剪黏交趾陶


門堂屋頂剪黏。

過水廊,脊肚八駿馬泥塑。

廳堂屋頂剪黏。

靠近門堂山牆面小亭內有一展示櫃,展示廖伍作品。原立於門堂脊上的財子壽三仙。

廖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為著名泥水匠師,日治大正元年(公元1912年)北港朝天宮大修時,任土水匠師,他擅長砌磚,也精於泥塑技術,後來又參加豐原慈濟宮工程,現今仍保存水準奇高之水車垛泥塑藝術。至1930年代又為霧峰林家及太平吳鸞旂墓園建造洗石子之墓園。台灣中部有不少牌樓厝的洗石子裝飾亦出自廖伍及其搭檔曾仁之手藝。

六、彩繪

門堂門神彩繪為文化部107年「傳統彩繪重要保存技術及保存者」洪平順司新近彩繪,洪平順(1946-),出生於雲林縣水林鄉,早期師從電影看板畫師謝聰興,師傅過世後繼續領導彩繪團隊,累積深厚的大型彩繪經驗,經歷現代廣告及布袋戲布景彩繪,民國54年在接下蕃薯厝順天宫的委託,開始踏上廟宇彩繪職業生涯,他的繪畫風格融合中西式的特色獲得各界肯定,50多年來共畫了200多間廟宇。

Otto在崇遠堂內努力地找柯煥章司,1938年的彩繪,可惜現場樑枋彩繪大都已斑駁,無法找到完整且有落款可供辨識的。在與祠堂內某大哥閒聊時,提及怎不見柯煥章司的彩繪時,在遠處掃地的崇遠堂管理員大哥說:「我們這裡還有二百幅柯煥章的彩繪」,並打開廳堂封頂棟架內的全部燈光。

Otto怯生生的問可以上去拍照嗎?在管理員大哥同意下爬上鋼梯,拍照囉!在此感謝管理員大哥,及當天熱情聊天的大哥(註:聊著聊著才知崇遠堂周遭附近的樹林是這位大哥的,他今天是來巡視樹林)。

柯煥章(1901-1972) ,字號「友石」、「笑雲」、「覺若差主人」,彰化縣伸港鄉人,生於清光緒27年,卒於民國61年(公元1972年),享年72歲。

柯煥章出身家境並不寬裕,無法入學的情況下,只好離家學藝謀生,大正元年(1912),11歲時即投入鹿港郭氏彩繪家族的門下,先後師事郭友梅及郭啟薰,並在學藝期間努力上進,因此不論書畫或油漆彩繪的技藝根基都很紮實,頗受郭家青睞。

日治大正4年(1915),郭友梅過世,隨後柯煥章即跟隨郭啟薰遊走於中部一帶工作,表現備受肯定,因而逐漸自立門戶承包工程,作品多分佈於彰化、南投及雲林等各鄉鎮中,如:和美道東書院(1925)、西螺廖氏祠堂崇遠堂(1938)等。

昭和12年(1937) 以後,中日戰爭爆發,建築彩繪市場面臨停擺狀況,這段時間柯煥章僅施作了鹿港文開書院,經濟上則以充當織布工應急,相當困苦。戰後柯煥章為鹿港天后宮(1958)的三川殿繪製樑枋及壁畫,可謂其重要的代表作。

廳堂前點金柱間大楣中間垛仁彩繪。

廳堂前點金柱間大楣左邊垛仁彩繪為「四愛」中的東坡玩硯;右邊垛仁為「四愛」中的雲林洗桐。

東坡玩硯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十分愛硯,藏硯也多。蘇東坡的第一方石硯為12歲時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閒地上掘土洞玩耍,發現一塊淡綠石頭煞是可愛,有閃閃銀星,溫潤凝瑩,試以研墨,極好。其父蘇洵也覺好奇,認為此石是天硯也"於是鑿磨了硯池,交代兒子好好愛護。此後,蘇東坡收藏許多硯台,但始終對此硯關愛有加。

雲林洗桐
元代著名畫家倪瓚,號雲林子,世稱雲林先生。倪瓚是無錫人,出身富戶,生活殷實。他擅長畫山水、竹石、枯木,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為「元四家」,論後世擁躉,他也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明代董其昌、石濤等書畫名家都奉其為「開明山水畫簡約、蕭疏、恬淡畫風的鼻祖」。不過,他更令後人驚嘆的屬性,是他近乎魔怔的「潔癖」。。明人王繠《寓圃雜記雲林遺事》裡收錄了他許多行為怪誕的「潔癖」故事。最著名的就是「雲林洗桐」的典故。

柯煥章司 字號「友石」、「笑雲」、「覺若差主人」,在此以「笑雲」落款
 
瓜筒下繪「包巾」圖案彩繪。按周禮春官謂「巾猶衣也」,以巾覆於器物之上,象徵著尊敬崇高之意。

瓜筒的「鴨腳蹄」上有「撒螺片」。撒螺片:一種流行的彩畫及油漆技巧,以壓成碎片的螺仔殼,均勻地撒在未乾的油漆或金膠油的彩畫表面上,形成閃閃發光的效果

梢間大楣彩繪。梢間樑枋彩繪落款「磺溪」非柯煥章司作品,鹿港郭氏彩繪家族慣用「鹿津」、「鹿溪」落款。

後記

石雕依風格研判為辛阿救作品;另,泉州泥水剪黏匠師廖伍在1925年曾參與本工程。

全文5734字、112張照片。
拍攝日期: 2019/10/19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張廖姓
2.新北好客都維基百科
3.崇遠堂官網
4.雲林時光YunlinMe生活旅遊
5.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客家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網
6.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2018四版十一刷
7.李乾朗《台灣古建築鑑賞二十講》藝術家2005
8.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