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新港奉天宮:全台灣虎爺的大本營

摘要

A文資別:縣市定古蹟
B創建年代:清康熙39年(1700)
C主祀神祇:天上聖母
D平面格局現貌:四進
E已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1.大木作:吳海桐、吳海瑞
   2.泥塑剪黏交趾陶:洪坤福(1917),林洸沂,林萬有(1952),林武雄,林再興,李坤村(1970),許位成、許子祥、陳三火、蔡有智、陳仲伸、許義尉、黃嘉宏(921震災後)。
   3.彩繪:陳壽彝、洪平順(921震災後)
F特色:
   1.全台唯一奉祀於桌上的御賜金花虎爺,分靈遍布全台上千處
   2.洪坤福傳承弟子石連池,及再傳弟子林再興等歷代弟子傳承的交趾陶作品並存。
   3.清嘉慶同治年間門前獅
   4.清道光24年(1844)三川次間龍柱
   5.清道光24年(1844)正殿明間龍柱

壹、新港奉天宮歷史沿革

康熙39年(1700),居民創建天妃廟奉祀,後改稱為天后宮。嘉慶4年(1799)因笨港溪多次氾濫改道,廟宇遭洪水沖毀,後來水師提督王得祿(1770-1842)捐款並提議建廟,嘉慶16年(1811)廟宇落成,由王得祿奏請皇帝,御賜宮名為「奉天宮」。

日治期間接連發生斗六大地震、梅山大地震,新港奉天宮受創嚴重,只剩神房與觀音殿。明治40年(1907)開始重修宮宇,前後歷時十年。

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民國78年由聖父母殿改建的凌霄寶殿落成。民國88年發生921集集大地震及1022嘉義大地震,奉天宮主體受損,民國96年古蹟修復竣工落成。

貳、新港奉天宮建築裝飾藝術

新港奉天宮,坐北朝南略為偏西,現廟貌正立面面寬為七開間,即三川、五門、耳房,全幅長達26.35公尺;深為四進或稱四落,即三川、正殿、後殿、凌霄寶殿,總進深達43公尺,正殿前有拜亭,亭前留置丹墀,後殿帶左右配殿耳房,前後耳房間隔以東西廂房銜接。

一、三川門

三川門中港間升起成為重簷,左右小港間則仍維持單簷,這樣的屋頂極富變化,稱為「假四垂」屋頂,為吳海桐(1867 - 1938)所作。

吳海桐 ,台北新莊人,師承潮州派名師曾元珍,曾氏在光緒年間修建新莊三山國王廟,吳海桐習得其藝,曾氏以其女妻之。海桐技法精湛,人尊為「海桐師」,與陳應彬「彬司」齊名,並時常與其拚對場。

日治期間及民國50年重修廟宇時,剪黏交趾陶皆由洪坤福施作。當時在新港奉天宮廟前有一捏麵人小販梅菁雲,拜洪坤福為師,是洪坤福來台後所收的大弟子,後又有石連池等人,此舉也直接促使嘉義新港成為全國交趾陶與寺廟剪黏的重鎮。洪坤福來台十四年,足跡遍及南北各大寺廟,前後共授徒八人,其再傳弟子、徒孫散佈北中南各地,為寺廟剪黏、交趾陶的主流。

1999年先後發生921大震、1022嘉義大地震,奉天宮受損嚴重,屋頂修復工程全區分為三標,頗有早期對場作味道。參與匠師有:許位成、許子祥、陳三火、蔡有智,陳仲伸、許義尉、黃嘉宏。

三川門中脊作西施脊,中脊上「財、子、壽」三仙,由交趾陶民俗藝師林再興、陳忠正、謝錦旭三代師徒聯手以剪粘方式重塑。

林再興(1929-2010),出生於嘉義縣新港鄉月眉村,19歲時跟隨姑丈石連池學藝。民國40年開始奔波全省各地,參與很多廟宇的整建翻修工程,修遍全省兩百餘座廟宇。較著名的有台南天后宮、嘉義城隍廟、新港奉天宮正殿、台北龍山寺、宜蘭二結王公廟、員山天照宮、松山慈祐宮、朴子配天宮等。

西施脊交趾陶題材為「四愛」、「四聘」

脊堵交趾陶,戲齣《封神演義》第43回 ‧ 聞太師伐西岐,為林再興作品。

四條規帶牌頭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2回 ‧ 討荊州   ,《楊家將演義》第35回 ‧ 轅門斬子,《反唐演義》第63回 ‧ 比武招親,《隋唐演義》第14回 ‧ 神槍暗傳。為林再興、板陶窯謝錦旭作品。

板陶窯成立於2005年,創辦人陳忠正(1955-)。國中畢業後向姨丈林再興學習剪黏交趾陶,目前在台灣及大陸設有工廠,主要是生產注漿灌模子的煵煬材料,目前台灣廟宇所使用的煵煬陶瓷材料大部分是向陳忠正購買。

煵煬一詞意指「淋上釉藥」,亦稱「淋煬」,其為陶磁的材質,由於是經由工廠量化生產,不論是花片、葉片、鱗片,師傅僅需將之安排插貼於其架構好的外形上,相較於需要一片片切割的碗片或玻璃,省時省工;但色澤、造型皆缺乏手感與變化,匠師手藝也被機械複製成品所取代。

楹聯柱對聯「 奉憲慎保存典重禮隆敬在宮恭在廟、天心廣仁愛民安國泰母乃聖妃乃神」為清朝地方名人林維朝秀才之作。

前檐柱為八仙盤龍柱為日治明治44年(1911)所置,屬於清末之龍柱風格

龍爿透雕窗齣頭為「堯聘舜」、「周文王聘姜太公」及「李白答番書」與劉備「躍馬檀溪」遇牧童,網路上有人說是「四聘」、「漁樵耕讀」格套作品變化型。虎爿透雕窗戲文應是「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 - 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門前獅與門臼相連,一體成形。據陳磅礡《台灣石獅圖錄》書中所述,這對石獅年代約在清嘉慶16年-同治10年(1811-1871) 。

「假四垂」屋頂木架構中,上檐的角柱直接落在下檐步通的獅座上。

龍、虎爿獅座旁,持旗、球與戟、罄牌人物,寓意「祈求吉慶」,獅座上戲文為「唐僧收徒」、「濟公收妖」。

龍爿對看牆內側水車堵交趾陶戲文為「三顧茅廬」,身堵石雕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回 ‧ 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裙堵吉祥圖案為「金馬玉堂」。外側水車堵交趾陶戲文為「堯聘舜」,身堵題字「新開港道集帆檣百貨雲屯利用使蒸黎遍德」、裙堵吉祥圖案為「松間鶴舞」

虎爿對看牆內側水車堵交趾陶戲文為「渭水聘賢」,身堵石雕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95回 ‧ 空城計、裙堵吉祥圖案為「英雄奪錦」。外側水車堵交趾陶戲文為「商湯聘伊尹」,身堵題字「奉迓天恩司瀛海四時波靖好生與覆載同功」、裙堵吉祥圖案為「竹下鹿鳴」

明間門神為彩繪雙龍,造型龍昇風從,龍降致雨,作乾坤交泰狀,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之意。

壽樑上補間鋪作。

壽樑上企仙、壽樑下插角。

中央「架內」原應是「二通三瓜」的五架樑趖瓜疊斗,但此處為了增大「架前」步口的空間,所以將前點金柱向「架內」縮減了一架,變成大通、二通直接榫卯前金柱上的特殊作法,這叫「移柱法」。移動過後的金柱同時也替代了大通上的前瓜筒和疊斗之功能,有利於「外稟格扇」的排樓面固定在柱身上,此時的金柱也就成了「牌樓格扇」的對柱。

趖瓜筒的瓜腳往下包覆通樑

後大方棟架。

明間後檐柱為花鳥柱,次間後檐柱為蟠龍壁柱,是相當獨特的建築風格,蟠龍壁柱其年代為清道光24年(1844)龍壁題字配天承德溯湄洲 一片慈帆萬里流 海子揚波恩澤遠 民安樂業頌千秋」 壬子秋 臺北洪雍平敬題 徐杰夫 植夫敬獻;虎壁題字「湄洲靈跡耀塵寰 德配蒼天謳等閒 不作風波於世上 已無舟楫在人間 」壬子秋 徐杰夫敬題 嘉義山仔頂徐先汀先焘仝獻。

龍爿腰堵吉祥圖案為「喜上眉梢」;虎爿腰堵則為「春光長壽」。裙堵為「左青龍,右白虎」之雕飾,圖案分別是「魚躍龍門」、「虎子情深」。

緊鄰三川門迴廊牆面有精美石雕,或刻有博古圖,或雕鑿樹石花馬,或吉祥圖案。

脊肚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36回下 ‧ 徐庶走馬

徐庶接到信,無奈只能到曹營,臨走的時候,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他是曠世奇才,如果想成就大業,必須請他輔助。當徐庶見到母親時,母親責備他棄明投暗後自縊。徐庶葬了母親,身在曹營,卻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

四條規帶牌頭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   ,《西漢演義》第23回 ‧ 鴻門會,《三國演義》第66回 ‧ 單刀赴會,《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衣錦榮歸。為板陶窯、謝錦旭作品。

《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
赤壁大戰後,劉備借東吳的荆州不還,周瑜向孫權獻計,以其妹孫尚香爲餌,設下美人計,誘劉備來京口聯姻招親,趁機扣爲人質,以討還荆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招親,弄假成真,劉備得了便宜賣乖,孫權是啞巴吃黄連,二人心照不宣。

《西漢演義》第23回 ‧ 鴻門會
鴻門會即是鴻門宴,鴻門為地名,在現今的陝西。楚漢相爭時,劉邦先入咸陽,項羽不服,就採用了范增的計策,設宴於鴻門,宴請劉邦,以殺劉邦,在宴中,范增叫項莊舞劍伺機行刺劉邦,幸好項羽的叔叔項伯通知張良協助,張良當時想出一計,叫項伯當場與項莊比劍,以掩護劉邦,才幸免於難。

《三國演義》第66回 ‧ 單刀赴會
孫權命諸葛謹赴成都討荊州,孔明設計使謹奔波無獲而回,魯肅定計請雲長於陸口寨外臨江亭上赴「鴻門宴」,企圖殺之,索取荊州。雲長領周倉及八九個關西大漢赴宴,換和上船而歸。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衣錦榮歸
蘇秦拜鬼谷子為師,出遊各國散盡錢財都沒有得到機會,所以妻子不願意為他煮飯,嫂子也嫌棄他。蘇秦又苦讀一年終獲燕王信賴,並說服各國聯合抗秦,並配六國相印。等到衣錦榮歸,看到家人恭敬的對待他,蘇秦感嘆世間冷暖,認為錢財是不祥之物,所以散盡錢財。

迴廊

迴廊交趾陶為民初洪坤福之作品。水車堵為洪坤福傳承弟子石連池,及再傳弟子林再興等歷代弟子作品。以上作品皆以壓克力保護,反光嚴重不易拍攝。

洪坤福(1865年-?),世稱尪仔福,福建泉州同安縣人,交趾陶與剪黏技師。隨師柯訓渡海來台參與北港朝天宮和新港奉天宮重建工程,並定居於今嘉義縣新港鄉一帶授徒,使該地成為台灣交趾陶工藝與寺廟裝修工程重鎮。在交趾陶工藝方面,以泉州系統手藝和「水彩釉」上色技術,與潮州系統、寶石釉大師葉王並為台灣交趾陶兩大系統;在剪黏藝術方面,則與潮州何金龍並稱「南何北洪」,為北派宗匠。

拜殿

拜殿天官剪黏,脊肚「八仙賀壽」。龍爿規帶排頭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回 ‧ 三英戰呂布,虎爿規帶排頭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28回 ‧ 古城會

《三國演義》第5回 ‧ 三英戰呂布
曹操在陳留起兵,發矯詔聲討董卓。前來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立袁紹為盟主,關羽在陣前斬了董卓大將華雄,自此威震三軍。呂布出關挑戰,劉備兄弟三人奮勇擊敗呂布。

《三國演義》第28回中 ‧ 古城會
關羽保嫂過五關,來到古城與張飛相遇,張飛誤認關羽投曹後來騙他投降,一見面就要決一死戰,後關公斬操將蔡陽才解開了張飛的疑慮,終於與張飛、劉備相會。

正殿與拜亭的木結構,應是1906年梅山大地震造成拜亭與正殿神龕之前傾倒後,因正殿、拜亭為主要祭祀空間,立即以舊有構件清理沿用及部分新構材整修而成,這種重修方式,類似今日之古蹟修復模式,只是當時不知道將不堪使用之構件「仿作」罷了。因此,目前正殿與拜亭的構材,應有不少是嘉慶16六年創建遺留至今的建築遺蹟。

拜殿為捲棚頂。

拜殿「聖慈母德」匾額,王得祿於嘉慶乙亥年(1815)所獻。清乾隆59年(1794)重修宮宇,王得祿虔書獻木柱聯 - 「聖慈皎皎煥湄洲風清月白,母德洋洋彌海甸浪靜波恬」。

王得祿(1770-1841),嘉義縣太保鄉人。十五歲入武庠,清乾隆52年(1787)剿林爽文有功,次年以千總缺實用;清嘉慶12年(1807)平定蔡牽之亂,推任浙江提督。清道光21年(1841)中英鴉片戰爭,駐軍澎湖以防英軍來襲時,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二。清廷追贈伯爵,晉加太子太師且銜賜銀兩五百,受謚「果毅」。

龍虎爿水車堵交趾陶戲齣分別出自《三國演義》第42回 ‧ 張飛大鬧長坂橋,及第95回 ‧ 空城計。落款:「林再興偕子林金倉施作」。

《三國演義》第42回 ‧ 張飛大鬧長坂橋
曹操進攻劉備,劉備敗走。張飛叫二十餘騎兵在馬尾上拴帶樹枝,往來奔跑,衝起塵霧,使曹軍莫知虛實。張飛怒目橫矛,立馬橋上,張飛第一次大喝,曹軍盡皆股慄;第二次使曹操不禁膽怯,生出退兵之心;第三次使曹將夏候傑肝膽碎裂,倒撞馬下,幾十萬大軍敗退而去。

《三國演義》第95回 ‧ 空城計
諸葛亮遣馬謖鎮守要塞街亭,馬謖不聽王平之言,堅持在山頂下寨,導致蜀軍的慘敗。奪得街亭後,司馬懿親率大軍直逼西城。城內的諸葛亮身邊僅有一班文官及士兵二千餘人,別無大將。諸葛亮臨危不懼,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在城樓上憑欄而坐,點燃香,安然自得彈起琴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冒險,因此疑有伏兵,便急令撤兵。諸葛亮料定司馬懿還會來,就連夜退守漢中。

與正殿交接的搭牽樑上,立有「尪番」斗座,形象特殊。

正殿

正殿前後四條規帶牌頭戲文出自《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龍王來朝、湄嶼飛昇、一家榮封,為陳三火作品。以花瓶酒瓶為剪黏材料,展現不同風格。

《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
相傳在媽祖23歲時,湄洲西北方向有二神,一為順風耳,一為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貽害百姓。百姓祈求媽祖懲治二神。媽祖用神咒呼風飛石使二神無處躲避,二神服輸,願為媽祖效力,於是媽祖收二神為將。

《天妃顯聖錄》龍王來朝
媽祖未成道昇天前。有次,隨漁民出海捕魚,忽見舟前不遠處波濤洶湧,魚蝦等紛紛躍出海面。並有一頭戴官帽,身穿朝服,手持笏者,立於海面上,向聖姑作揖。「何方神聖?」「吾乃東海龍王特來向聖姑朝拜」「免朝!」;「謝聖姑!小神去矣!」,自是海面又恢復平靜,漁民不驚。東海龍王是四海龍王之首,故後世有東海龍王率四海龍王來朝拜媽祖之說。四海龍王成為媽祖配祀的護法神之一。

《天妃顯聖錄》湄嶼飛昇
宋太宗雍熙4年(公元987年),媽祖28歲。農曆九月九日媽祖緩步登上湄峰,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峰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里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天妃顯聖錄》一家榮封
慶元6年(1200),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功參玄造,人本乎親,慶自先貽,於是頒詔封妃父為「楨慶侯」,又改封「威靈侯」,又以顯赫有裨民社,加封為「靈感嘉佑侯」;母王氏封「顯慶夫人」;兄封「靈應仙官」;神姊封為「慈惠夫人」,佐神。

前外大方

架內,三通五瓜,上有精美紋飾。

雍正4年賜「神昭海表」匾額分懸湄州、廈門、台灣三處,各地媽祖廟亦前往大天后宮摹刻。「海國安瀾」匾上有璽文「嘉慶御筆之寶」,然此匾並無上下款,無法判斷出年代。

神龕內有「船仔媽」、「四街祖媽」、二媽、三媽、伍媽、「米舖媽」等。四街祖媽位置在第二階的龍爿第一位。整座神龕被玻璃阻隔保護著,反光嚴重不易拍攝。

「鎮殿媽」前為「大媽」,奉天宮視「大媽」為開台媽祖正尊神像,平時供奉在廟裡,只有正月15元宵遶境或4年1度的18庄遶境活動等重大活動時才遶境。其神像坐於神轎,以車巡或步行的方式遶行雲嘉2縣66庄活動。

本宮開台媽祖,乃原笨港天后宮之媽祖,源於明朝天啟2年(1622),先民至湄洲祖廟恭請媽祖神尊奉祀船上,祈求平安渡台,船隻途經笨港,神示永駐此地。顏思齊率先民來台墾拓笨港,十寨居民輪流奉祀聖像。神尊原為「湄洲伍媽」;因隨船渡海來台遂稱「船仔媽」。註:引自奉天宮官網。

神龕前千順將軍

案桌上供信眾請供的千順將軍及虎爺。

觀音殿

後殿乃完整的保存清道光24年(1844)完成的漳州建築,呈圓而肥的「金瓜形」的金瓜筒。

笨港縣丞龐周,清嘉慶20年(1815)所獻之匾。

主祀 觀音菩薩、左祀福德正神、右祀註生娘娘。


配殿

左配殿為文昌帝君殿,右配殿為關聖帝君殿。配殿於日治大正6年(1917)重修完成,由吳海桐、吳海瑞兄弟主持。

兩殿牆上影塑作品。

側庭

景端碑為奉天宮所認定之創廟依據。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夫。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不可揜如此夫。此其頌我聖母德盛乎。溯自我天后聖母,在笨之宮,因烏水氾濫棋遭衝毀,我笨亦幾後至蕩然無存毀於一旦,何其虐乎。斯時也拙義無反顧,毅然與笨眾,敬遷我諸神聖像於笨之東蔴園寮肇慶堂。於此洪氾雖可遠避,然舊日巍巍廟宇已不復存。思念及此臥寐難安,於是商諸我笨諸耆宿。太子太保子爵軍門王捐俸倡建於前,諸紳商鼎力虔誠捐獻於后。不數載竟再建聖母之宮於此地,其規模之宏奐輪之美有過原廟而不及。軍門王,廟成之日,必奏請聖天子御賜宮號奉天宮。美矣哉,此非神德之盛何以致之。嗚呼,逝者已矣,拙與我神諸聖像東遷于此垂十餘載,而莫敢知有此日。證諸孔子讚神之義,詩經神之格思不可度思之理,實不謀而暗合,大哉我神。至誠通神今有徵,拙雖耄亦足矣。筆至此,思及我笨宮跡遺有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 碑記一座,因無由疏遷崩陷溪中,未能同在襄此盛舉,誠拙終生之憾事也。茲聖宮新建竣事,感觸殊多,興之所至誌於此,意在示人明聖母神德盛,以知敬神所當誠之由云爾。

僧景端謹誌 嘉慶壬申桐月日十八庄董事仝敬立。註:嘉慶壬申年即嘉慶17年(1812)

日月井旁護龍上整排水車堵剪黏皆為陳三火作品。

虎爺殿。虎爺祀於案桌上有別於一般寺廟供於桌下,為其特色。奉天宮虎爺為朝天虎,意涵生命旺盛及威武,張開虎口會叼來財寶,又稱「福爺」,可以至虎爺殿「換錢水,讓財源滾滾來」。

全文6611字、120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10.10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奉天宮官網
2.科技人文雜誌
3.陳磅礡《台灣石獅圖錄》
4內政部台灣宗教文化資產網站。
5.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6.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