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無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在佛教釋義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靠著無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夠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最終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這就是本經題的深刻涵義。


空性為大乘佛教理論基礎。中觀派以空性的八不中道為根本正見。中觀派用「緣起性空」來解釋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因為是依緣而起,故不是「本來自在」的法,依緣滅而壞滅,所以不真實,是苦、空、無常、無我。


近代學者認為,緣起性空是佛教區別於一切宗教或哲學的世界觀。為人所見的世間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可見,人們因特定條件下的功用(因緣)來確定諸法的生或滅,任何可見的事物(諸法)都隨著變化而生滅,因此世間萬物沒有所謂的「絕對本質」(自性)。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描述佛陀與當時弟子須普提長老的一場對話內容,現今存在於「大藏經」上的中文譯本有六種,至於段落較為大家慣用的為昭明太子三十二分。鳩摩羅什譯本中,梁昭明太子將金剛經分作三十二品(章),並以副標題加以註解。梵文本及藏譯本中並沒有這種分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五品~如理實見分)
所有一切的存在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執著在表相上,無論在什麼地方,只有知道任何存在現象皆是虛妄不實的不斷生滅現象,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真實存在現象,這樣才能理解如來,才能看見如來。
*佛陀領悟到世間是變化生滅,無有一事物是永久不變,故說:「諸行無常」的法印。


大地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故如來說名大地微塵;諸世界,如來說非世界,是故如來說名世界。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所有微塵,以如來所教導的無常和無我觀點來看,如來不說是微塵,了解這種前提,才是如來所說的微塵。三千大千世界,以如來所教導的無常和無我觀點來看,根本就沒有三千大千世界,了解這種觀點,才是三千大千世界。
*由緣起而無常,因無常故無我。緣生、緣滅的變化,故有無常的現象;一切盡是生滅無常,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故為無我。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像。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所有所謂真實的覺知,其實就是不帶有任何的執著和概念,任何具有執著和概念的覺知,都不是真正的覺知,這才是如來所說的真實覺知。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秉持一種不執著於任何物質與形體的覺知,也不執著於聲音、氣味、味道、感覺、世裡的覺知,不執著於佛法,也不執著於非佛法的覺知,應該產生一種不執著於任何事物的覺知。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一切帶有自我的想法其實都不是真正的自我;一切有情眾生,如來說事實上都不是有情眾生。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如來說這些有情眾生各式各樣的心識,都是虛妄而流變不定的,都不是永久真實的想法。所有過去的心已經逝去,如何能抓住呢?而現在的心又在此刻立即變成過去,根本也抓不住 ;至於未來的心,也是虛幻而不存在,更無法抓住。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廿一品~非說所說分)
真如本性,緣起性空,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所以如來說眾生,其實根本也不是眾生,只有秉持這種不為眾生概念所執著的想法,才是如來所謂的眾生。


默然無語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 莫憑世味論功勳。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三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都自清淨了。什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第卅二品  ~應化非真分)

我們居住的娑婆世間,是一個有為、有漏的世間,佛教對這個世間,有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等種種譬喻,主要都是說明人生如夢,幻化無常,如水泡須臾不停,似影像依託不定;又如朝露、電光石火般剎那即逝。

大陸湖北的武當山,山勢崇峻雄偉,要走上很長的一段路程才能到達。有時候武當山在雲霧裡,有時武當山在綿綿細雨裡;清晨才看到花木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剎那間就消失無蹤。武當山的景致氣象萬千,置身其中,如夢如幻,因此在武當山上,有一塊牌匾寫著「黃粱夢覺」,就是希望藉由「黃粱一夢」的故事,來警悟世人世間如夢,應及時醒覺。

唐代一位盧姓書生,經常夢想升官發財。有一次外出夜宿客棧,睡夢中升官發財、生兒育女,一路平步青雲,最後福壽全歸。忽然夢醒,什麼都沒有了。頃刻時間,書生歷盡了一生的富貴榮華,而方才爐灶上的黃粱,依然還在烹煮著呢!後來的人便以「黃粱一夢」這句成語,比喻人生短暫無常,縱然有種種的興盛顯達、財多位尊,終究像做了一場夢一般虛幻不實。

《金剛經》把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告訴我們,要我們不要被世間的有為法所矇騙。「夢」豈能當真?「幻化」又何必計較!「泡沫」剎那即滅,「影像」虛幻不實。當我們看清了這個道理,還有什麼好執著的呢?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如果能如實見到世間萬法,就如同朝露、電光般快速,如夢幻般虛假,就能體會到真實永恆的法性,進而好好珍惜這電光石火般的人生。



---------------------------------------------------------------------------------------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維基百科
星雲說偈-- 四句偈
黃逢徵著「你會喜歡金剛經」白象文化 2015
拍攝者:Ott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