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鹿港天后宮建築暨裝飾藝術(上篇)

摘要

A文資別:國定古蹟
B創建年代:明末清初
C主祀神祇:天上聖母
D平面格局現貌:面寬五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
E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一、三川殿(1926-1936)
       1.大木作:王樹發
       2.鑿花:李煥美、李松林、施金福、施禮、吳福林、李世牆、李德冰
       3.石雕:蔣文華(頭手)、蔣銀牆、蔣文貴、蔣樹藍、蔣福炎
       4.彩繪:郭新林(1956)、柯煥章、黃天素(1957)。
   二、正殿(1926-1936)
       1.大木作:吳海同設計、由其子吳木成執篙,因故由王樹發組立完成。
       2.鑿花:神龕由黃連吉及來自泉州、潮州的工匠及鹿港的雕刻師傅共同施作。
       3.石雕:蔣梅水(頭手)、蔣銀牆、蔣文貴、蔣樹藍、蔣福炎。
   三、後殿
       1.大木作:施水龍、施義海(1959-1961重建),施坤玉(1963擴建)。
       2.鑿花:神龕雕刻為李讚甕、李讚缸,李煥美及施傳等匠師施做。
       3.石雕:蔣馨之孫張清玉
F特色:
       1.鹿溪聖母宮重修碑記是目前文獻上出現八郊名稱最早的史料。
       2.撫我則后匾額是台閩地區年代第二古匾(康熙22年)。
       3.凌霄寶殿五爪龍柱
       4.湄洲祖廟贈給鹿港天后宮的大靈符、聖母寶璽。
       5.「湄洲媽」年代久遠,只有除夕23:15開始至農曆3月23日「媽祖生」的這段期間才從神房請出視事,供奉於正殿神龕正前方。


鹿港天后宮歷史沿革

鹿港天后宮創建於明末清初,確卻時間並未有明確的史料記載, 當時鹿港與大陸之間的貿易往來已經相當的頻繁。當地民眾為求商船往返海上平安,於約1647-1661A.D集資興築鹿港天妃廟供奉媽祖,其遺址在現址北側三條巷(古地名船仔頭)。

清康熙22年(1683),施琅奉命征台,特請福建省湄洲天后宮媽祖神像之一前來坐鎮護軍,全軍平安渡海,戰事結束後,施琅將軍族弟施啟秉、族姪施世榜建請讓湄洲媽留在鹿港,開基媽便安座在船仔頭的媽祖廟供鄉民奉祀。

清雍正3年(1725)由施世榜獻地,遷建媽祖廟於現址處,鹿港天后宮在清嘉慶、清同治年間曾修築重建,最近一次重建為日治昭和年間,歷時10年至昭和11年(1936)完工。此次的重修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鹿港信士捐資重建後殿,至民國50年完成神明的安座。

鹿港天后宮現廟貌為正面五開間、進深三殿、左右過廊及左右護龍等之平面格局。兩殿間以左右過廊相連共同圍出中庭,主殿及後殿再以護室圍出後庭,兩側護龍再以過水廊與主殿相接,其平面格局呈現出台灣中型廟宇典型的格局。

民國74年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民國8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天后宮改為彰化縣縣定古蹟,108年8月30日文化部通過審查,鹿港天后宮成為國定古蹟。

五門

五門面寬五開間,進身四開間,歇山重簷式屋頂,入口採凹壽式,設三個入口門,並留有一步口檐廊,左右稍間再加開八角門。日治昭和8年(1933)重修時,由泉州溪底大木匠師王益順設計、王樹發施作。

正脊上財子壽三星。

次間脊肚上剪粘。

歇山重簷式屋頂上簷兩側規帶排頭處剪黏仙人,寓意「簪花晉爵」。

廟名匾。

五門大木作匠師為王樹發,木雕由以李煥美為首的鹿港匠師施作,當時的匠師有李松林、施金福、施禮、吳福林、李世牆、李德冰等匠師參與。當時大木工程及木雕工程工資各約一千餘元,當時匠師一日的工資約六角至一元二角。

次間、稍間通屐、員光屐。

員光屐飛天木雕為煥美師的作品。

補間鋪作

次間與稍間處棟架

「世上吉祥」鑿花

「三王圖」鑿花

「金馬玉堂」鑿花

「每晉爵祿」鑿花

「連登太師」鑿花

「雞鳴富貴」鑿花

步口廊天花板「網目斗栱」,其斗的造型為如意的型式又稱「如意斗栱」,看架除正栱外兩旁有斜栱成四十五度角向外出挑,形成網狀的造型,所以又稱「網目斗栱」。

中港門兩側身堵石雕,採用內枝外葉透雕技法。天后宮的石雕為蔣馨家族石匠蔣文華、蔣文水等人的作品。石材採用福建深山玉昌湖所產之青草石,在雕法方面採透雕、浮雕、線雕、圓雕,石雕作品構圖嚴謹,雕線犀利,造型生動,被認為是台灣最精美之石雕作品。

三川殿的龍柱為昭和11年(1936)由蔣馨的匠師文華師(蔣文華)所雕刻,為免龍柱遭攀爬破壞,廟方於柱外加裝鐵籠,以保護精緻的雕刻,該龍柱為台中市樹仔腳林姓家族林昌、林福、林何氏嬌所敬獻。

龍爿身堵石雕上半部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劉備招親。三國演義中,周瑜獻計於東吳孫權,假嫁妹為由計誘劉備為人質,欲追還荊州,孔明順水推舟將計就計,不僅助劉備化險為夷,並取得嬌妻,亦留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笑談。

下半部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8回 ‧ 割鬚棄袍。潼關之戰是曹操與馬超、韓遂等西方群雄發生的戰爭。當時曹操被圍攻,馬超的士兵積極的要抓住曹操,在一片混亂之中,有人說「曹操是那個長鬍鬚的」,曹操一聽就趕緊把鬍子割掉。後來又有人說「曹操是那個穿紅色袍子的」。曹操又趕緊把袍子脫掉。所以用「割鬚棄袍」來形容曹操的狼狽。

虎爿身堵石雕上半部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8回 ‧ 鳳儀亭。貂嬋和呂布在鳳儀亭私會,呂布本來要走,卻又被貂嬋拉回,呂布英雄愛美人,連方天畫戟都不要了,結果董卓入後花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董卓氣得大喝一聲,呂布見董卓來了,大驚回身便走。董卓拿了方天畫戟趕來。可惜董卓太胖走太慢,呂布走得快,趕不上只好擲戟刺布。呂布打戟落地。董卓拾戟再趕,呂布已走遠。

下半部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16回 ‧ 戰宛城。戰宛城是張繡降曹後,又在晚上夜襲曹操的故事,在戰宛城中,曹操的貼身護衛典韋因為武器雙鐧被偷走,為了救主,連盔甲也沒穿,隨手抓了兩名士兵充當武器以一當百,拼上自己的性命,終於讓曹操得以從宛城逃出生天的故事。

麒麟堵

內步口對看牆斗抱鑿花寓意「喜、怒、哀、樂」。龍爿員光鑿花象徵「英雄奪錦」;虎爿員光鑿花象徵「世上吉祥」。

內步口的龍虎堵,龍堵浮雕以「張僧繇畫龍點睛」為題材。張僧繇是南朝梁時代時繪畫成就最大的人。他與顧愷之、陸探微以及唐代的吳道子並稱為「畫家四祖」。張僧繇吸收了天竺等外來藝術之長處,在中國畫中首先採用凹凸暈染法,畫出的人物像和佛像栩栩如生,傳神逼真。

關於張僧繇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畫龍點睛」。有一年,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這些龍畫得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好像活的一樣。遊人紛紛前來觀看,讚不絕口。但是,大家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於是,大家請求張僧繇把龍眼睛點上。張僧繇說:「如果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他這話人們認為很荒唐,根本不可相信,就一再要求他給龍點睛。大家一再要求,他推辭不下只好揮舞畫筆,把其中兩條龍的眼睛畫上。剛剛畫完,只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兩條巨龍撞毀牆壁,騰雲駕霧,凌空而起,飛向天空去了。沒有畫上眼睛的那兩條龍,依然留在牆壁上。

內步口的龍虎堵,虎堵浮雕以「保生大帝吳真人醫虎吼」為題材。保生大帝原本是一位生於宋代的民間中草藥醫生本名吳夲(ㄊㄠ),一日在山中採藥,遇見一隻老虎,因吃人而被骨頭哽住咽喉痛苦難當,乃懇求吳夲醫治,保生大帝即取出骨頭並以咒水為其治療;老虎跪地答謝,並自願作為保生大帝的坐騎,後來也成為保生大帝廟的守護神,民間奉之為「虎爺」。

對看牆龍爿「螭虎團爐」裙堵,四角刻有蝙蝠圖形隱喻賜福之意。

稍間棟架。

稍間八角門彩繪已斑駁,其題材為人生四品 - 忠孝廉潔。

外步口對看牆。

頂堵石雕題材為四聘 - 舜耕歷山(堯聘舜)、為國為民(商湯聘伊尹)、渭水聘賢(周文王聘姜太公)、三顧茅廬(劉備聘諸葛孔明)。與寓意「春光茶壽」、「喜上眉梢」石雕。

旗、球、戢、磬 (祈求吉慶)身堵。

寓意「英雄」、「金馬玉堂」石雕裙堵。

五門內部結構採山花落於次間、稍間中央的升邊港式,使山花的重量經附壁看架分傳至山牆及柱子上,承襲了溪底派匠師慣用的天花板理念將大通樑處以天花板隔離上下,使上層構造裝修大為減少。

藻井是建築物中最尊貴的做法,它的功能為隔斷過高的空間,以保持室溫及避免灰塵下落,藻井的做法能塑造室內富麗堂皇的效果。

鹿港天后宮的藻井分為兩層。

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

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斗齊集頂心,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

藻井四角隅蝙蝠木雕。在寺廟建築中常見的題材,蝙蝠代表福氣、四隻蝙蝠代表「賜福」。

藻井下方四個角落,各有四對獅座,分別為鹿港的雕刻匠師李煥美、李松林、施金福、施禮所雕刻,獅座的造型表現出匠師不同的匠藝,有公獅戲球、母獅攜子等各式表情。

「薄海蒙庥」匾為清道光10年(18300)由鹿港理番同知王蘭佩所書,「薄海」即指台灣海峽,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需經過凶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先民皆蒙媽祖的庇佑平安抵台,對媽祖的信仰益加虔誠。

「薄海蒙庥」匾上方有一對蟾蜍座,此木雕為施禮的作品,蟾蜍造型無獅子的捲毛及獅鬃,古代文人雅士以蟾宮為月宮的別稱,科舉高中又稱「登蟾宮」。

藻井下方企柴 - 八仙人物。

藻井中間吊筒豎材題材,分別為「四愛」- 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及「四業」- 漁、樵、耕、讀」。

藻井上方吊筒豎材題材則不是格套作品。

次間計心造天花斗拱。計心造為具備縱向及橫向兩個方向的斗栱,每一出跳皆出橫栱,亦可每間隔一跳出橫栱。

八卦藻井的下方有四隻飛魚托木,為李煥美的作品。 其造型為龍頭魚尾,性好吐水,裝飾在建築物上,有防火災的喻意。文人視此龍頭魚尾的造型為鰲魚,有「獨佔鰲頭、科舉高中」的涵意。由於龍身雕有翅膀,鹿港的匠師稱之為「飛魚」。

牡丹鳳托木為李煥美的作品。牡丹鳳象徵「富貴鳳來儀」,即為富貴榮華,富貴吉祥之意。作展翅飛翔的鳳鳥、口啣牡丹花枝,有「富貴祥和」之涵意。

稍間補間鋪作。

後步口廊。後步口有一對特別的花鳥柱,此對花鳥柱為昭和16年(1940)由鹿港吳隨意家具行,吳粒及吳反所捐獻,為免遭攀爬破壞,廟方於柱外加裝鐵籠,以保護精緻的雕刻。

明間龍爿員光鑿花

明間虎爿員光鑿花為李煥美的作品。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41回 ‧ 長坂坡趙子龍救主。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 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 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 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 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衝。

小港間龍爿員光「每晉爵祿」鑿花

小港間虎爿「連登太師」鑿花

中港間處的通樑獅座及象座雕刻為李松林作品。斗座上方「人生四暢」為施金福的作品,「人生四暢」象徵著人生中四件舒暢的事情,分別為伸腰、掏耳、撚鼻、搔背。

小港間通樑斗座上方題材為「忠孝廉節」 - 孔明夜進出師表、狄仁傑望雲思親、楊震辭金、蘇武牧羊。

由正殿望向五門。



彩繪

五門於日治昭和11年(1936)完成重修後,由於經費並不充裕,只有上漆未施彩繪,直至民國43年才由鹿港匠師郭新林完成門神彩繪,隔年郭新林完成次間及前後步口的枋樑彩繪。民國46年八卦藻井及部分未彩繪的樑枋由柯煥章施作彩繪。

門神為郭新林作品。





左稍間山牆上柯煥章「伯牙學琴」彩繪。「伯牙學琴」圖臨摹自黃慎的畫稿,黃慎,掦州八怪之一,號「癭瓢子」。此畫為柯煥章於民國47年元宵節前夕所繪,頗有知音難覓的味道。

右稍間山牆上,鹿港名畫家黃天素「李鐵拐幕天席地」彩繪。當時黃天素欲在灰壁上畫此圖時,先在家中臨摹,才上架繪製,其間上、下木架無數次始繪製而成,此圖落款為戊戌年(民國47年、1958)元旦,畫中兩隻蝙蝠在李鐵拐的眼前翩翩飛舞,意喻「福在眼前」。

關聯閱讀


全文4734字、165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05.11、2021.02.08、2021.09.19、2023.04.29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維基百科
2.鹿港天后宮官網
3.內政部「台灣宗教百景」網站
4.符宏仁《彰化縣第三級古蹟導覽叢書 鹿港天后宮》彰化縣文化局 2008
5.陳仕賢《鹿港天后宮志》鹿港天后宮 2017
6.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7.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