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嘉義城隍廟:探索匠心之作建築裝飾藝術之美

摘要

A文資別:國定古蹟
B創建年代:康熙54年(1715)
C主祀神祇:綏靖侯州城隍
D平面格局現貌:前後三進,平面工字型
E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1.大木作:王錦木(1936-1940)
2.石雕:蔣銀牆、蔣文華、蔣錦記與施天福(1936-1940)
3.泥塑剪黏交趾陶:洪坤福與姚自來;林添木與陳專友對場(1936-1940),林萬有,林再興,許哲彥,高枝明。
4.彩繪:陳玉峰(1949),林仁和(1982後殿)
F特色:
1.全台現存陳玉峰十四對門神中,嘉義城隍廟就有三對。
2.拜亭水車堵交趾陶 - 寶石釉與水彩釉對場作。
3.台灣各城隍廟中,唯一擁有皇帝賜匾之寺廟。
4..少見供奉清代地方父母官的例子,民國103年登錄為嘉義市古物。
5.全台灣寺廟建築保留唯一有日本和歌對聯交趾陶。
6.全國廟宇第一頂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神轎。


壹、嘉義開發史

嘉義縣古稱諸羅山,得名於平埔原住民洪雅族的諸羅山社(Tirosen),在台灣是較早開發的地區。在明末已有顏思齊等人活動的記載,清初康熙年間將台灣收納版圖,康熙23年(1684)設立一府三縣(臺灣府,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此為嘉義設縣之始。

諸羅縣署設於佳里興(今台南市佳里區),康熙43年(1704年),縣治自佳里興遷移諸羅山(即今嘉義市),興築木柵城,周六百八十丈,四方設四門,是台灣第一座城。康熙60年(1721)爆發朱一貴事件,事件平息後,有鑑於諸羅地方遼闊,鞭長莫及,雍正元年(1723年),割虎尾溪以北增設彰化縣、淡水廳。乾隆52年(1787年),諸羅縣改名嘉義縣,縣治諸羅山亦同時改名嘉義,並改土城為磚城。

貳、嘉義城隍廟歷史沿革

康熙54-55年(1715-1716),諸羅縣周鍾瑄知縣,捐獻六百餘兩銀,並有參將阮蔡文幫捐四十兩,興建城隍廟,初創建立是屬縣級城隍,興建於縣署之左(今忠孝路東市場東側)。雍正10年(1732)曾重新修繕。乾隆29-30年(1764-1765)重建,日治昭和11-15年(1936-1940)重建,民國69-74年拆除後殿重建六層大樓。民國74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民國86年改制為嘉義市定古蹟。民國104年列為國定古蹟。

叁、嘉義城隍廟建築及裝飾藝術

一、三川門

三川門的屋頂為假四垂,硬山頂上再加一歇山頂,匠人稱為假四垂或升庵式做法。假四垂時,明間的棟架要整個提高,通樑上疊斗數多增至五斗以上。明間提高,次間不提,而造成上下簷的效果。上簷的歇山角柱可由下簷點金柱延長,亦可由步通獅座上的疊斗延長,技巧相當複雜。這種高度發揮結構技術的創造,首見於由陳應彬在日治時期設計的北港朝天宮三川門。

明間為西施脊,兩側燕尾脊上為鳳凰牡丹及回字紋。脊上麒麟上人物頭戴盔帽 ,旁邊另有四位人物,整體構圖寓意「五子奪魁」。西施縫旁人物帶騎,共有七位,可能是竹林七賢,脊肚交趾陶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回 ‧ 三英戰呂布。現所見交趾陶為謝東哲於921地震前後,販售給承包修復營造廠安裝。

「五子奪魁」是中國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古代厲行考試制度,凡為父母者鹹望子孫能得狀元及第。然狀元全國僅一名,故望五子各自努力爭取。圖案常作大兒手中持一盔帽,“盔”、“魁”同音,以示奪盔者即象徵高中狀元之意。

《三國演義》第5回 ‧ 三英戰呂布
華雄被關羽斬了之後,呂布親自出馬,無人能敵。公孫瓚戰敗,呂布舉起畫戟要刺。張飛衝出和他交鋒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上來夾擊30多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也上前助戰,三英戰呂布打得非常激烈。最後呂布招架不住,飛馬便回,逃到虎牢關。

步口廊壽樑上看架斗栱。看架斗栱其斗的造型為如意的型式又稱如意斗栱,看架除正栱外兩旁有斜栱成四十五度角向外出挑,形成網狀的造型,所以又稱網目斗栱。

外寮位置前檐柱出屐。「屐」字在台灣、閩南及粵東古建築中常用,指的是從牆體或柱子水平伸出承接屋簷且微翹的木樑。出屐之作用有如栱,具有略向上翹的斜度。

明間壽樑下龍爿托木戲文出自《說唐演義》第34-35回 ‧ 李元霸對鎚;虎爿托木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9回上 ‧ 許諸裸衣鬥馬超

《說唐演義》第34-35回 ‧ 李元霸對鎚
李元霸為隋唐第一好漢,力大無窮,雷公嘴、猴腮臉,長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骨瘦如柴非常瘦小,一對擂鼓瓮金錘是當年漢朝時馬超的先祖浮波將軍馬芫使的,共重800斤,歷史上就只有這兩個人使得動。裴元慶,天下第三條好漢,在隋唐英雄傳排名第三,他的一對梅花亮銀錘,重三百斤,非常的勇猛。李元霸的鐵錘只要在人群中揮舞起來,一般人躲都來不及,可是裴元慶卻硬接李元霸三錘,和李元霸數次對錘。

《三國演義》第59回上 ‧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誘殺馬騰,使得馬騰之子馬超從西涼興兵雪恨,一仗殺得曹操割鬚棄袍,好不狼狽!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兵營駐紮在渭河邊。曹軍中皆稱許褚為虎侯,許褚下戰書單挑馬超來決戰,兩人鬥了一百回合,勝負不分,馬匹困乏,各回軍中,換了馬匹,又出陣前。又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想不到許褚竟然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來與馬超決戰,這種瘋狂的舉動,使得兩軍大駭。三十多回合後,許褚舉刀便砍馬超。馬超閃過後一鎗望許褚心窩刺來。那裡知道許褚竟然棄刀,反而把馬超的鎗挾住。兩個人便在在馬上奪鎗。許褚力大,一聲響,拗斷鎗桿,於是兩人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最後結果是曹操兵大亂,折傷大半,而不穿盔甲的許褚也臂中兩箭。當馬超回營後也不禁感嘆:「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痴也!」

明間挑簷桁托木雕鑿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天使翅膀,凌空飛翔的仙女,造型中西合璧不違和。傳統的飛天是以彩帶裝飾的仙女,西洋的飛天是仙女背後有一對翅膀。在嘉義城隍廟是既有翅膀又有綵帶的飛天造型。

前檐柱出屐吊筒豎柴,與帶騎武將對戰的人物,一持雙板斧、一持雙鐵錘。Otto眼拙看不出其戲文。

步口廊天花板施作網目斗栱。王益順在一九一O年代引進「網目斗栱」的作法,它是利用所謂「如意斗栱」的技巧,在天花板下布置一個打格子的網狀構造,然後再出變化型的斜栱,並且層層上升,至中心點則頂住天花板。

正路,斗座、通樑、員光。

三川門秀面石雕,頂垛為人物雕刻,身垛為內枝外葉雕法的透雕人物石雕窗,裙垛為麒麟,下方有櫃台角。

透雕人物石雕窗為鹿港石匠施天福作品。施天福(1911-1980),為名鑿花司李松林的異姓堂弟。施天福13歲向堂兄施坤學習雕刻墓碑,16歲出師。約於18歲時,結識一位在打貓(今嘉義民雄)大士爺殿製作龍柱的唐山司傅,該司傅邀其擔任助手,遂開始學習雕刻龍柱。幾年後,接受台南打石街一家石材店之延聘,移居台南,以製作墓園石雕為業。27歲結婚,定居於台南公園國小附近。40歲受李梅樹教授之邀,至台北三峽祖師廟擔任石雕總工頭職位,舉家遷居三峽,直至1980年逝世。此期間(1950-1980)每年均投入數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在祖師廟的石雕工作,偶與其子施弘毅一起承攬中南部之寺廟石雕工程。

對看牆以觀音山石為主,穿插部分泉州白石,由蔣文華、蔣銀牆、蔣錦記、施天福共同完成。龍堵高浮雕以「孫真人點龍睛」為題材;虎堵高浮雕以「吳真人醫虎吼」為題材。點龍睛、醫虎喉傳說,相關故事情節在保生大帝吳真人的神話當中亦有所見,產生了互相借代、混雜的情形。

蔣文華(生卒年不詳),蔣馨在1927-1936承作鹿港天后宮三川門及正殿石雕工程時,為三川殿頭手師傅,與蔣銀牆、蔣文貴、蔣樹藍、蔣福炎等共同施作。

蔣銀牆 (1914-1977), 與蔣梅水為堂兄弟,鹿港天后宮三川門中港間兩側石窗為蔣銀牆作品,被譽為台灣經典石雕作品。另,三峽祖師廟最初的頭手為蔣銀牆;艋舺龍山寺中殿正面右三根石柱也是他的作品。

孫真人點龍睛。孫真人本名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現陝西耀縣)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被譽為藥王,後世奉之為醫神,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傳說孫思邈在行醫途中曾遇見患有眼疾前來求醫的龍王,龍王雖幻化成人形但仍為孫真人所識破,最後順利獲得救治,此典故流傳後世便成了「孫真人點龍睛」的傳說。

吳真人醫虎吼。保生大帝原本是一位生於宋代的民間中草藥醫生本名吳夲(ㄊㄠ),一日在山中採藥,遇見一隻老虎,因吃人而被骨頭哽住咽喉痛苦難當,乃懇求吳夲醫治,保生大帝即取出骨頭並以咒水為其治療;老虎跪地答謝,並自願作為保生大帝的坐騎,後來也成為保生大帝廟的守護神,民間奉之為「虎爺」。

前檐柱為日治時期的龍柱風格,柱身為八角柱,為一柱一龍配人物帶騎,工藝表現不俗。

嘉義城隍廟之彩繪起初為廣東匠師施作,民國38年延請府城畫師陳玉峰重新繪製門神。

陳玉峰(1900-1964),本名陳延祿,人稱「祿仔師」或「陳畫師」,是台南府城頗具盛名的第一代傳統彩繪畫師。陳玉峰一生所繪門神不多,全台現存14對門神中,嘉義城隍廟就有3對。除嘉義城隍廟(1949)三對門神外,僅剩佳冬戴氏宗祠(1936)、新港水仙宮(1950)、麻豆護濟宮(1956)、士林慈誠宮(1960)、台南陳德聚堂(1961)。

嘉義城隍廟三對門神中的秦叔寶、尉遲恭門神,歷經歲月摧殘,門神逐漸出現煙害、罩漆黃化、起甲、細裂紋、粉化及彩繪層缺失等現象。為保存大師遺作,嘉義城隍廟102年1月自籌10萬元,委託修復師進行治療檢查、確認病症。同年11月斥資160萬元,清潔黃化罩漆、彩繪層加固、填補、保護漆塗佈、全色,費時三年,使其峰華再露。

三川門架內三通五瓜,因為假四垂屋頂 ,屋高所以在大通下方再增加一方通,以加強其結構。方通上疊三斗,獅座象座上站立風調雨順四大天王。次間則做「平闇」。「平闇」或「平棊」即指建築屋頂下的天花板,也稱為天棚,前者的木格子較密,後者的格子較大,有點像棋盤。台灣清代的寺廟很少作天花板,我們可以直視屋頂的桁木、椽木或棟架。

二、拜亭

拜亭前檐柱間壽樑上「至誠前知」匾為同治3年(1864年)年嘉義知縣白鸞卿獻立,因戴萬生事件蒙城隍爺示籤詩「有禍不城殃」,使得人心遂定守城抗敵,在民變過後由知縣感謝城隍爺獻上匾額。匾額下方的交趾陶,由習得葉王寶石釉技藝林添木,及洪坤福水彩釉傳人陳專友各完成一半,左右兩側拚場。

龍爿陳專友「群仙會賀壽」作品;虎爿林添木「八仙蟠桃赴會」作品,以玻璃接縫為分界點。

陳專友 (1912-1981),業界人稱友司、友仔,為戰後著名的剪黏司與陶匠。友司的哥哥為著名大木作匠司陳專琳(又稱煌司,薪傳獎得主),昭和初年煌司跟隨陳應彬參與修建台北木柵指南宮,適逢年僅16歲之齡的陳專友來工地找他,因知悉艋舺龍山寺有聘請唐山司傅來台修建廟宇,遂帶其弟向洪坤福拜師學藝。友司的同門師兄弟共7人,其中之陳專友、陳天乞、張添發、姚自來及江清露5人因剪黏與陶藝技術精湛,在戰後剪黏業界有「五虎將」之美譽。

林添木 (1912-1987),14歲起在北港朝天宮跟隨唐山師傅蔡文董學藝,7民國74年榮獲教育部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是首位獲得國家級榮耀的交趾陶藝師。林添木一生致力於釉藥研究,先鑽研蔡文董之剪粘及水彩釉,再得到黃得意之寶石釉,林添木以黃得意相傳為葉王所提供的釉藥配方為基礎,加上對葉王作品的深刻觀察與研究,促使交趾陶藝之風華再現。除此之外,他並以其熟捻日文之便,致力研究日本樂燒低溫釉藥,再配合本地可使用之材料試驗,開發出許多獨樹一格的釉色配料,稱之為「添木釉」。

拜殿兩側龍虎壁,龍爿水車堵為陳專友作品。中段戲文出自京劇 - 泗州城;外側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8回 ‧ 鳳儀亭;內側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

京劇 - 泗州城
泗州城是根據康熙19年夏水漫泗州歷史事實與神話傳說改編,故事梗概為女妖水母盤踞泗州,興風作浪, 孫悟空率神兵天將與之格鬥,終於將其降服。

《三國演義》第8回 ‧ 鳳儀亭
董卓暴虐無度,司徒王允利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呂布。貂嬋和呂布在鳳儀亭私會,呂布本來要走,卻又被貂嬋拉回,呂布英雄愛美人,連方天畫戟都不要了,結果董卓入後花園,正見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下共語,董卓氣得大喝一聲,呂布見董卓來了,大驚回身便走。董卓拿了方天畫戟趕來。可惜董卓太胖走太慢,呂布走得快,趕不上只好擲戟刺布。呂布打戟落地。董卓拾戟再趕,呂布已走遠,自此二人結仇。

《三國演義》第54回 ‧ 甘露寺
赤壁大戰後,劉備借東吳的荆州不還,周瑜向孫權獻計,以其妹孫尚香爲餌,設下美人計,誘劉備來京口聯姻招親,趁機扣爲人質,以討還荆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使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甘露寺招親,弄假成真,劉備得了便宜賣乖,孫權是啞巴吃黄連,二人心照不宣。

拜殿兩側龍虎壁,虎爿水車堵為林添木作品。中段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27回 ‧ 關公保嫂過五關;外側戲文出自《白兔記》井邊會;內側戲文出自《三俠五義》第1回 ‧ 貍貓換太子

《三國演義》第27回 ‧ 關公保嫂過五關
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於是帶著甘、糜二夫人去尋劉備。但因為沒有曹操的公文,各關守將均不放行。於是關羽就保護二位嫂嫂,千里走單騎,勇闖東嶺、洛陽等五座關口。斬了孔秀、韓福、王植等六員守將。奪下渡船,過了黃河,一路追尋劉備。

《白兔記》井邊會
五代時,劉智遠貧苦無依,入贅沙陀村,妻子為李三娘。後智遠被迫往太原投軍,三娘在家受哥嫂虐待,磨房產得一子,名咬臍,險被哥嫂溺死,幸得竇公救往太原,交與智遠,改名劉承佑。十六年後,智遠任九州安撫使,兵至徐州界內,一日,承佑外出射獵,為尋白兔,得會三娘。倆人對話,得知三娘即其生母,雖各有疑惑,但礙於貧富懸殊,貴賤有別,不敢相認。三娘只好咬指寫書,馬前贈水,托承佑往軍中尋夫問子。

《三俠五義》第1回 ‧ 貍貓換太子
宋真宗皇后郭氏逝世後,劉德妃和李宸妃都懷了孕。劉德妃善妒,恐怕李宸妃誕下男兒將被立為皇后,對自己不利,與內侍太監郭槐合謀,買通接生婆,暗中將李宸妃產下的男嬰換成剝了皮、血淋淋的狸貓。劉德妃命宮女寇珠殺死男嬰,寇珠於心不忍,將男嬰交予大內總管太監陳琳。陳琳把男嬰放進禮盒,送入八賢王府中撫養。八賢王後來收男嬰為義子,改名趙受益。

三川門及拜亭為王錦木的執篙首件作品。拜亭藻井的108個人偶裝飾當中,在彌勒佛、仙女或武將等雕像之間,還藏了幾個穿西裝、打領帶、翹鬍子、戴高帽且拿著拐杖的外國紳士。

王錦木 (1909-1997) ,16歲時隨堂兄王益順及其胞兄火艾、火貴、錦繡等改建南鯤鯓代天府,學習「持篙」、「寸八」等建廟技藝。20歲時,王錦木赴台北參與孔廟復建工程,由王益順擔綱任大木匠師、王火艾任執篙匠師,由他負責施工。日治昭和11年(1936),首次持篙主持嘉義城隍廟前後殿修建工程。民國82年獲教育部第九屆民族藝術薪傳獎。

三、正殿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網提及正殿營建匠師係「扁師」承作,為重檐歇山式屋頂。但Otto網路搜尋不到扁師生平介紹。

架內三通五瓜,因為重檐歇山式屋頂 ,屋高所以在大通下方再增加一方通,以加強其結構。前後附點金柱間做補間鋪作看架斗栱。神龕造型像似宮殿,重檐屋頂、龍柱俱全。

虎爿方通上懸掛光緒14年(1888)賜進士工屯田司主事徐德欽所獻「靈貺畢臻」匾,前附點金柱間大算盤,為道光21年(1841)晉江善信龔道南捐獻,懸掛大算盤的意思,是表示城隍爺會將每個人一生的善惡,精打細算得清清楚楚,讓人看了不敢做壞事。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廡殿頂的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之間有段距離,可形成陰影。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

山花接近中央時恰與四點金柱屋架重合,山花縮小整體造型峻拔;若將山花移出,與山牆重合時,則山花擴大,上下簷都掛在同一山牆上,從外面看,廟貌巍峨高聳,但俏麗不足,在結構原理上此法是最合理。

山花介於「點金柱」屋架與山牆之間的作法,要遲至日治時期才出現。基本上這種作法在技術上較困難,即要在「次間」架上較低的室內屋頂(多為捲棚作法),然後大屋頂的山花直接落在捲棚上。捲棚頂的楹材即是扒梁的角色。如果室內不出現捲棚頂時,則要使用「增柱法」來撐住山花。增柱法在台灣首見於清光緒4年(1878)重建的彰化元清觀。

嘉義城隍廟正殿為歇山重檐屋頂,山花接近中央時恰與四點金柱屋架重合,山花縮小整體造型峻拔。故殿內未見增柱,次間也非捲棚頂。

「臺洋顯佑」匾:光緒13年(1887)因嘉義大旱,嘉義知縣羅建祥屢禱不雨,適逢嘉義城內民眾迎北港媽祖入城,羅建祥素知北港媽祖靈驗而前往迎請,與嘉義城隍廟、東門龍神廟一同祈雨。隔日天降甘霖,劉銘傳上奏請光緒皇帝頒與嘉義城隍廟:臺洋顯佑、北港朝天宮:慈雲灑潤、東門龍神廟:海嵎昭靈(現已不存)三塊御匾。是台灣各城隍廟中,唯一擁有皇帝賜匾之寺廟

光緒元年(1875)由光緒皇帝敕封嘉義城隍「綏靖」,而有綏靖侯之稱

諸羅知縣周鍾瑄(1671-1763),康熙53-58年(1714-1719)任職台灣府諸羅縣知縣,任內曾主修《諸羅縣志》,因賑饑、修學、創城、輕稅等為政有聲,並捐俸創建城隍廟,去職後民眾感念其德政,遂刻肖像於後殿右廂奉祀,後來移至正殿神龕,是少見供奉清代地方父母官的例子。因見證嘉義及城隍廟發展歷史,民國103年登錄為嘉義市古物。

神龕前文武判官、司爺。

左次間陪祀開漳聖王,右次間陪祀陰陽公。

正殿左側:速報司爺,吉勝堂什家將:劉武差、柳將軍、范將軍、洪大神、金大神。正殿右側:福德正神,吉勝堂什家將:陳文差、甘將軍、謝將軍、劉大神、帆大神。

全台灣寺廟建築保留唯一有日本和歌對聯交趾陶,由當時嘉義美記商店 蘇育奇所捐獻。由於當時為了保存城隍廟及宗教信仰,因此信徒及士紳希望和日冶政府打好關係,見證寺廟為了保存信仰而迎合統治者的無奈。

和歌書法內容出自本居宣長(1730-1801)與原實朝(1192-1219),翻譯為:「日本大和心,若有人不知,就答說如同朝日映照在山櫻花上」、「不管山海變化,不管世間變化,對主公的心永遠不移」,皆為宣傳愛國精神的題材,反映當年皇民化運動的時空背景。

「重建城隍廟碑」現嵌於正殿左側牆面,乾隆30年(1765)諸羅知事張所受立石,高257公分,寬86公分,篆額「皇清」。

四、後殿

民國69-74年拆除後殿,重建一座六層鋼筋水泥造大樓,設計師為謝自南,由王振河建築師監造。謝自南(1907-1990),出生澎湖後窟潭,傳統木造廟宇大木匠師與當代水泥建築的設計師,為大木匠師葉媽利派下,受業於父親謝江,謝江是葉媽利「葉系」唯一的外傳弟子。謝自南曾承包機場與發電廠等多項官方大型工程,亦參與廟宇修建工程達七十餘所,作品遍布澎湖、高雄、日本與新加坡等地。

一樓為媽祖殿。康熙56年(1717)天妃宮原是諸羅城內三大古廟之一。乾隆56年(1791)嘉義知縣單瑞龍擴大重建後並更名為大天后宮。日治明治39年(1906)三月時發生了丙午大地震,不幸震垮了當時嘉義市區以及大天后宮,大地震過後為了重整嘉義市區和開闢新道路(今忠孝路、光彩街)而將震垮的大天后宮拆除並未重建。當時信眾將大天后宮媽祖娘娘的神尊和其它宮內神尊移駕到城隍廟後殿供奉(現今媽祖殿)。

過往嘉義城隍廟似無出巡遶境的習俗,至日治明治41年(1908)因地方紳商提議仿效台北霞海迎城隍,在隔年神誕翌日開始舉行迎神遶境活動,此為城隍神轎起造的歷史背景。

大正12年(1923)由嘉義紳商善信捐輸4000金,招聘名匠黃順財為神轎雕刻主事者,帶領20位唐山師傅,花了將近二年時間的才雕工完成嘉義城隍爺神轎,為「八獅座」的文轎,材質:茜草科(Rubiaceae)狗骨子木,重量:300斤,形狀:立體四面,尺寸:95×115×268公分當年雕刻此頂神轎的金額足可買下數家廟前店舖。

台灣現存日治時期製作神轎數量稀少,嘉義城隍神轎在木料選用、形制結構、雕刻鑿花表現等皆是頂尖佳作,極具珍貴稀有價值, 2018年1月17日經文化部古物審議委員會審議指定為重要古物,為全國廟宇第一頂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神轎。

全文7714字、114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09.29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7.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8.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