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州廳(原台中廳) :新古典主義第二帝國風格 AD1913



壹、台中州廳簡史

清光緒20年,1894年7月25日中日雙方因朝鮮問題爆發豐島海戰,戰爭持續近9個月,至1895年4月17日結束,因發生在甲午年,因此被稱為「清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議和,條件之一為割讓台灣與澎湖,台灣進入長達約50年之台灣日治時期。

明治29年(1986)台灣中部設置台中縣,縣廳位在清代府城考棚內,明治34年台中廢縣設廳,明治42年行政區再度調整,將彰化廳、苗栗廳合併納入,擴大台中廳的管轄範圍,廳舍位在原考棚位置。在明治時期有「台中市廳」及「台中廳」等不同的稱呼。

註:清代台灣府城小北門之內的西北隅官署建築群,被日人稱為試院或考棚,位於今日民權路以南、市府路與三民路之間。大正2年(1913)起因配合「台中廳」的新建與擴建,考棚建築陸續遭到拆除。

大正9年(1920),全台地方行政區劃改制,劃設台北、新竹、台中、台南與高雄等五大州,台中、南投兩廳合併為台中州,其行政中心稱為州廳,即「台中州廳」。

1930年代台中州廳及台中市役所空照圖。
圖源:《台中市管內概況》,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台中州廳主棟工程於大正2年(1913)動工,次年完成第一期其後又歷經四個階段的擴建,至昭和9年(1934)完成現行廳舍的規模。附屬建築群有與州廳北翼建築相連結的台中州警務部廳舍及台中州稅務課倉庫、台中州廳舍附屬建築、台中州文書倉庫。

民國91年公告為台中市「歷史建築」,95年公告為「市定古蹟」,108 年指定為「國定古蹟」,附屬建築群四棟建築於95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圖源:《歷史建築臺中州廳及臺中市役所保存修復之調查研究、修復、再利用規劃一:臺中州廳》
表3-3三大州廳營造變遷歷程分期表,
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台中州廳從大正2年(1913)動工,歷經五期工程至昭和9年(1934)完成。大正2-3年第一期主棟工程、大正3-4年第二期工程(主棟北翼後段)、大正7-8年第三期工程(主棟南翼及南側附屬廳舍)、大正12-13年第四期工程(北側附屬廳舍)、昭和8-9年(1933-1934)第五期工程(會議室棟及部分裝修)。

前四期工程總工費約三十九萬四千円,第五期工費七萬五千円,共耗資四十六萬九千円,當時一位教師月薪約20円,一公頃土地約3000円。

(談空說有:如果以現在國中教師本俸6萬試算,總工費達14億新台幣。)

日本取得台灣初期,總督府因鎮壓抗日分子,支出浩繁,在第三任台灣總督(1896年10月-1898年2月)乃木希典眼中,統治台灣對日本而言,未從中得到實際利益,反而成了日本的沉重包袱。明治31年(1898),乃木希典在軍政會議上提出了《臺灣賣卻論》,要把台灣賣給法國或清廷,獲得日本外務省的支持,但兒玉源太郎發言反對。

民國34年光復後,至今台中州廳及附屬廳舍與日治時期歷史原貌已有所不同,第四期工程有些已不復存

台中州廳設計者為森山松之助(1869-1949),日本大阪市出身的建築師,師承辰野金吾。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任內設計監造許多官廳建築,其中包括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南州廳、臺中州廳、臺北州廳等。森山松之助自191到1921年返回日本為止,在台主持或參與的公共建築工程有數十件之多。

107年11月2日台中市長林佳龍提出「台中文化城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其中包括台中州廳及舊市議會所構成之台中州廳園區。

107年11月11日文化部長鄭麗君與市長林佳龍簽署台中州廳園區合作意向書,規劃該園區在台中市政府文資處修復完成之後,由文化部指定國立台灣美術館設置「國美館台中州廳園區」。註: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在109年2月11日退回了該計畫。

台中市政府在爭取中央補助後,預計投入近 6.32 億經費,針對台中州廳、鄰近大屯郡役所等文化資產進行修復。

108年7月22日,城鄉計畫科、營造施工科、建造管理科,先配合州廳古蹟修復工程進度,暫時遷移至州廳非屬古蹟空間,騰空出位於古蹟內的辦公室空間,交由文化局進行第一期修復工程。

109年07月12日,環境保護局與都市發展局撤出州廳後,109年8月17日起,開始全面展開修復工程。斥資2.9億第一期主體修復工程在111年12月完工,後續將進行二期外部景觀及再利用、三期內裝工程,預計114年中全部完工。

貳、台中州廳建築及裝飾藝術

台中州廳建築設計採街角型配置,主入口位於轉角(坐西朝東),左右二側如雙翼向後延伸。立面分為二層,高大而突出的馬薩式屋頂(Mansard),綴以老虎窗(porthole dormer),收採光通風之效。中央主翼帶塔樓(角樓),一樓為仿石造拱圈,二樓愛奧尼克柱式列柱,中央有車寄,引導入口的方向。南、北翼立面設有外廊(veranda-like porch),台中州廳建築樣式接近新古典主義第二帝國風格,但仍有些差異,例如:直線式的馬薩式斜屋頂,不同於法國式曲線(concave sides)或折線馬薩式屋頂。

帝政風格(Empire style)或稱帝國風格,指的是一種是19世紀早期的建築、家具、裝飾藝術和視覺藝術的設計風格,屬於新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處於其中的第二波創新浪潮,並且一定程度的影響了後世歐美人的審美。它最先出現於領事館的改裝中,並且隨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擴張在1800-1815年間擴展至歐洲和美國。

帝政風格在法國內部的流行時間只有到1820年代後期,但因為它造型簡單華麗、名字響亮,所以跨越了法國的國界線,在歐洲、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日本等地區引起跟風之潮。直到20世紀末期,位於南美洲的獨裁國家們也還在大量建造著帝政風格的建築。

112年4月台中文資處志工服務大隊中區支隊成立州廳組,招募志工培訓導覽員,在9月起開放週日預約導覽服務,每週日上、下午各一場,額滿為止。

Otto在8月27日預約到第一場9月3日早上的導覽,當天為海葵颱風登陸日,海葵成為闊別4年來第一個登陸台灣的颱風,3日晚間8時整從高雄梓官出海,隔天清晨3、4時左右,颱風中心又從高雄近海二次登陸。

本篇文章照片分別拍攝於112.08.27 、112.09.03 、112.09.09 、112.09.17,分別是晴天、颱風天、多雲時晴、多雲時晴偶陰,以致照片成像(色溫、色調、明暗度﹍等)不同,請鑒察。

台中州廳第一期工程(日治大正2-3年)

中棟中央及南北二翼前段,預算8萬円,實際工費約72798円。註:台南州廳(現為台灣文學館)預算為10萬円;台北州廳(現為監察院)預算為12萬円。北中南三州廳預算,相形之下,台中州廳少許多,是否因此在建築立面裝飾上,相對精簡許多。

圓頂門廊(車寄)入口八根柱子,轉角柱採方柱與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圓柱交錯。車寄くるまよせ是建築物出入口的一種有屋頂的門廊式Kurumayose結構物,經常富有造型,並可以容納車輛通過或暫停於其中,讓乘車抵達或離開建築者在上下車時,得以遮蔽於雨滴等之外,最早出現於17世紀晚期。

三隅柱:入口雨庇之角部使用三柱,結構較穩固,而且視覺上較為豐富。註:這不就是傳統建築的「減柱法」嗎?!註:減柱法照片攝於鹿港龍山寺山門。

直線形馬薩式屋頂,屋頂有老虎窗。

老虎窗(Dormer)是指開口在斜面屋頂的窗子,其中圓形的又叫牛眼窗,老虎窗安裝在屋頂上,可以供通風之用,氣候炎熱的地區是常見的設計手法。

台中州廳的柱式有托次坎柱式、愛奧尼柱式、變形愛奧尼柱式。此處陽台使用的是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但凹槽未到頂。

古希臘三柱式

古希臘三柱式分別為,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而古羅馬五柱式再多加上,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複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特徵為柱身粗大,且未設有底座,一般建在建築物的柱座或平台上。柱式通常由簡單圓形構成,柱身偶爾雕有20條槽紋。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約為6:1,因多立克柱式的特徵被建築歷史學家認為與男性比例相似,故也有男性柱的稱呼。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通常立在一個底座上,柱頭有一對渦形裝飾,部份渦形是從內綻放出。愛奧尼柱式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約為8:1,比多利克柱要纖細,也被稱為女性柱,柱身上有24個凹槽。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約為10:1。柱頭是用茛苕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柱身根據材質的不同,有光滑與凹槽,凹槽數為四的倍數,通常是24個。

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省去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大約是7:1。托次坎柱式多數使用在單層建築或圓形劇場(競技場)等大型建築。

複合式柱式又稱羅馬複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將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渦捲加入科林斯柱式柱頭上的芼莨葉。

古希臘的建築從公元前7世紀末,除屋架之外,均採用石材建造。神廟是古希臘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築,其典型型制是圍廊式。由於石材的力學特性是抗壓不抗拉,造成其結構特點是密柱短跨,柱子、額枋和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神廟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也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組合上。公元前6世紀,這些形式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後古羅馬人所稱的柱式(order)

車寄楣樑上三面破山頭,山頭內有盾形紋章。

破山頭(broken Pediment)是指在三角形或半圓形的頂端做缺口的一種特殊設計。

紋章(coat of arms)又稱盾形紋章、袍徽,是一種特有的紋章設計,通常出現在紋章盾、外套或戰袍上。中世紀騎士用它來辨認其身份。盾徽是由一個盾牌、支撐物、飾章及銘言組成。至今它仍用來作為識別個人、軍隊、教會、機關團體和公司企業的世襲或繼承性標記,而紋章學則是研究其使用、展示和規則的學術領域。

中央棟立面鮑魚飾、牛眼窗。

勳章紋飾(Cartouche)又稱為鮑魚飾,勳章壁飾牆面呈橢圓形,中間橢圓突起,四周繞以花草紋飾.其形又似鮑魚,而有鮑魚勳章的俗稱,常在建築物的山頭,山牆上方,和門窗開口設置。

方形山頭上兩個螺形托座 (console),形式為S形上大下小捲渦,托座上棕葉飾(palmette)。

棕葉飾是一種以輻射狀棕葉為母題的裝飾圖案。人類使用這一紋飾有著古老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此後則在歐亞大陸的許多文化中都有著不同的發展演變。古希臘、古羅馬藝術中的棕葉飾也來源於此。此外,棕葉飾還經中亞隨佛教藝術傳至中國、日本等地,又被稱為忍冬紋。(註: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一樓為仿石造拱圈,拱腹有拱心石(Keystone)。

拱心石又名拱頂石,是拱門或拱道建築,在最頂端要有一塊石塊來契合兩邊的石頭並承受其壓力。

山牆式角樓襯托出主體的雄偉,也讓整體建築更具平衡美學。

中央棟大門上半圓形楣窗(transoms window)內窗櫺骨架如半弦月,且有輻射光芒(sunburst)線條分割,西洋古典建築元素稱「弦月窗」lunette window,或稱「扇形窗」fanlight window。

進入大門後,正前方中央180度折梯通往二樓,直達中正廳。

扶手兩端做捲軸造型,二樓柱身上雕有鈴蘭。1910年代在歐洲流行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建築、工藝、繪畫等領域,出現了自然界的植物、礦物相關的圖案設計風潮。

鈴蘭,也稱山谷百合、風鈴草、君影草,在法國是「擁有幸福」的象徵,是芬蘭及瑞典的國花,今日的中山路為台中第一條現代化的街道,日治時期叫「新盛橋通」,因為街燈是設計成鈴蘭造型,所以又被稱為鈴蘭通(Suzuran Toori)。 最早的鈴蘭燈是由舊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武田五一於1924年設計,兼具美感與照明功能。鈴蘭燈陸續出現在日本、台灣各地。

中央樓梯間柱上牛腿托架(brackets)。牛腿托架又稱捲渦托架(scrolled brackets),或是螺形托座(console)。這牛腿飾在網路上有人說是法官,帶有公正行政的喻意巧思。

戰後召開市政會議的中正廳。

馬薩式斜頂盛行於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時期,廣為採用的屋頂建築型式, 為17世紀的法國建築師弗朗索瓦‧馬薩(François Mansart)所創立,而稱曼薩爾式屋頂(Mansard Roof)。

馬薩式屋頂是木造五角形桁架(truss)構成屋頂結構,屋頂分為二折.上坡緩而下坡陡,有別於常見之三角形桁架,日人稱為「腰折屋根小屋組」。上坡緩而下坡陡,鋪石板瓦或銅片瓦,屋頂上開有通氣窗(老虎窗)不僅較易通風,桁架下還可以安裝木板走道.可供工人整修之用。

角樓(一期工程主棟北翼)內有一爬梯上去貓道,但,因木板走道(貓道)無護欄,故未開放民眾登高。

出了中正廳往南翼第一期(5柱間4拱圈),第一間房間為戰後市長室,內廊牆上有一塵捨間,即垃圾管道間。外廊有一洗手間,應是戰後加建。

中央梯兩側戰後增建的廁所已拆除。一期工程為中央梯往左右各4個拱圈(5個柱間)。

▲內廊▼外廊(veranda-like porch)。陽臺殖民地樣式建築Colonial Verandah Architecture流行於19世紀之迴廊,仍英國勢力東漸後,將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鄉村建築與印度熱帶建築拱廊結合。

台中州廳第二期工程(日治大正3-4年)

中棟北翼(面向民權路)後段及二棟早期會議室、食堂,工費約77000円。

北翼尾端角樓(面民權路),立面二樓以二根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分三等分,中間為弧拱窗、兩側為長條窗,楣樑中間一牛眼窗,三角形山頭上有有牙子砌。一樓入口以牛腿托架撐起的拱圈雨庇。

民國42年因興建稅捐處而拆除四期工程部份建物,此次修復工程非文資身份的建築體拆除,留下的空地。

一期工程為純磚造;二期工程為混凝土造。

天花板預留吊架作法,一期與二期工程不同。▲攝於一期主棟南翼角樓▼攝於北翼二期。

一期工程外廊無上下通風口,二期工程才有。

台中州廳第三期工程(日治大正7-8年)

中棟南翼(面向市府路)後段及南側附屬餐廳(面向市府路41巷),工費約176500円。

南翼第5個拱圈起為第三期工程(照片中紅磚拱圈過去為三期),二樓5-8拱圈空間為台中州廳唯一雙層木造樓地板。該空間在裕仁皇太子(日後的昭和天皇)到訪台中州廳的休息室。

大正12年(1923)4月,台灣日治時期時攝政宮皇太子裕仁親王造訪台灣的行啓活動,又稱「東宮行啟」

南翼尾端角樓(面中庭),二樓僅開一弧拱窗。面市府路以二根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分三等分,中間為弧拱窗、兩側為長條窗。

角樓馬薩式屋頂木造五角形桁架(truss)。

南翼(面向市府路)二期角樓後一層建築木架為偶柱式屋架(Queen Post Truss)。地下室在二二八事件中曾作為警備總部拷問及囚禁犯人的場所。

第三期工程建築最南面(面向市府路41巷)空間的天花板上,發現一處被後期增建的天花板遮蔽的方形通風口,還有一處圓形類似煙囪的結構,原來可能是州廳員工專用的浴場或伙房的通風系統。此處木架為中柱式桁架(King post truss)。

日式木造建築屋架可分成和式屋架(和小屋組)及西式屋架(洋小屋組)兩種形式。西式屋架的偶柱式屋架(Queen Post Truss),在三角形頂部之下不做單柱,反而做雙柱的一種桁架類型,故也稱為雙柱式桁架。中柱式桁架(King post truss),也就是在三角形結構中間有立柱, 這種桁架結構種類在臺灣很普遍,尤其在1920年代後的倉庫、禮堂和鐵路月臺遮棚常見得到。(註: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台中州廳第五期工程(日治昭和8-9年)

後側會議廳棟、主棟會議室整修及附屬房舍增築,工費約57248円。

C 棟(中山廳及兵役局棟),平面呈L型,設有內外廊道。拆除民國65年增建,原有的山牆重見天日。

建築體為加強磚造、 鋼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Ferroconcrete,RC)樓板,屋頂為法式(French)鋼桁架、雙坡水形式。台中州廳除本棟是鋼屋架,其他為木屋架。

在拆除室內裝修時,意外發現了中山廳棟(C棟)建築的地下防空洞,面積約15坪至20坪,頂部高出地面約 50 公分,推估為戰爭時期的產物,地下防空洞有三個入口!

台中州廳天花板歷經各代修繕,屬日治時期原作之灰泥作天花板保存完整的,只剩中山廳會議室了。註:板條灰泥牆(日文:木槢牆) 

灰泥線腳在日治時期至戰後十年左右,是一種常見傳統工法,匠師依設計圖利用線板做出凹凸角度與弧線彎折,這是基本技能;但由於費工費時,從精細度可看出匠師功夫好不好。灰泥線腳與粉刷同步到位一次完成,因此定型後不易脫落能夠完整保留,只是傳統工法費事,現已由木頭或木條裝潢快速手法取代,幾乎只有資深師傅才會這門技能。

中山廳門窗上亦使用西洋古典建築元素的「弦月窗」lunette window,或稱「扇形窗」fanlight window。

柱頭茛苕葉飾

茛苕(acanthus)是一種歐洲沿海岸生長的灌木,它獨有的形態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的象徵意義,鋸齒形葉子象徵克服障礙的勇氣、旺盛的生命力象徵重生、復活而被崇拜和敬仰。茛苕裝飾在拜占庭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哥德式建築中始終流行不衰,並且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又重新被大量使用,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們認可與喜愛。(註: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奉安所」供奉教育敕語きょういくちょくご與天皇御真影(即日本天皇夫妻相片)。在元旦、2月11日紀元節(神武天皇登基日)、4月29日天長節(昭和天皇誕辰)、11月3日明治節(明治天皇誕辰)四大節祝賀儀式時,向「天皇御真影」行最敬禮,並進行《教育敕語》捧讀式。

《教育敕語》由山縣有朋內閣的內閣法制局長官井上毅等人負責起草,於明治23年(1890)10月30日頒布。《教育敕語》文本一度被國家神道神化。至昭和年間,無論在本土或殖民地的日本國民學校皆須設立奉安殿,將明治天皇伉儷的照片與《教育敕語》一同供奉,並強制學生背誦。日本於昭和13年(1938)通過《國家總動員法》後,《教育敕語》的內容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教典。

教育敕語 - 臺灣總督府官定漢譯
「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國宏遠,樹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億兆一心,世濟厥美。此我國體之精華,而教育之淵源亦實存乎此。爾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進廣公益,開世務,常重國憲,遵國法。一旦緩急,則義勇奉公,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不獨為朕之忠良臣民,亦足以顯彰爾祖先之遺風矣。

斯道也,實我皇祖皇宗之遺訓,而子孫臣民所宜俱遵守焉。通之古今不謬,施之中外不悖。朕與爾臣民,拳拳服膺,庶幾咸一其德。」

混凝土造地坪上布滿許多金屬尖釘,建築專家推測可能是地坪粉光時同步預埋,以利固定上層木地板,減少地板裝修痕跡。

台中州廳數位模型建置計畫

台中市文化局為為系統性分析台中州廳建築結構基礎數據,向中央申請補助「臺中州廳數位模型建置」計畫,希望利用光學掃描儀建立州廳點雲模型,除了在修復過程記錄下具有期間限定的重要修復資訊外,也詳實建立文化資產資訊,對未來的保存與活化再利用發揮極大助益!

3D點雲模型記錄是一套精密的點狀繪圖,透過雷射掃描量測系統,高速拍攝整個空間,每一點就代表物體表面的一個座標。第2次拍攝時,再依建立好的座標帶入場景色彩資訊,最後透過影像軟體額外添加物體外觀、材質的模擬,進一步建構出有趣的VR互動體驗情境。

文資處於112年9月9日於辦公大樓一樓大廳舉辦「雲中探秘:解碼臺中州廳點雲數位軌跡 X古蹟日」活動,讓報名成功民眾一起和計畫主持建築師了解點雲的建構方式。

以3D點雲記錄技術,產出52處「點雲環景影像QR Code」,您可以試著掃描文章照片(滑鼠點後變大圖)中任一QR Code,體驗看看喔。

台中州廳點雲數位軌跡計畫主持人:鴻竹建築師事務所黃銘璋建築師。照片中那台儀器為「基站式雷射掃描儀 FARO 330」,最大測距0.6-300m、測距精度≦2mm、掃描頻率976000點/秒、測量範圍-垂直300°水平360°

註:台中州廳修復設計監造為榮獲第18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 郭俊沛建築師。

後記

感謝黃文杰建築師費心勘誤指正。黃文杰建築師為李乾朗教授學生,曾是研究室助理,一些早期古蹟調研報告可見其名。近幾年在臉書社團每日一帖子,分享一些傳統建築、西洋建築、日式建築案例,專業的好圖好文, 引人入勝,有助學習。「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謝謝黃文杰建築師無私地分享,好人一生平安👍 112.09.18 pm22:05。


照片100張。拍攝日期:112.08.27 、112.09.03、112.09.09、112.09.17 。拍攝者:Otto Wang

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強調精確的文獻考證,但有時可能出現過度注重細節的情況,可能忽略了更廣泛的文本意義。另外,資料的可信度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原始資料的模糊性、研究者在整理過程中的錯誤,以及對文獻內容的不完全理解,進而可能產生一些誤傳現象。

全文7834字。文字僅供參考,Otto無法保證文章內容100%正確!如對內容有所疑慮時,歡迎勘誤提出資料指正,謝謝。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8.《歷史建築臺中州廳及臺中市役所保存修復之調查研究、修復、再利用規劃一:臺中州廳》台中市文化局2004
9.感謝黃文杰建築師指正、朱書漢先生賜教
10.黃文杰建築師111.10.03、111.10.10分享文
11.感謝台中文資處志工服務大隊中區支隊州廳組導覽。
12.其他
————————————
最後更新:112.10.20 am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