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役所(原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 :希臘復興式 AD1911

矗立於台中市西區民權路與市府路,路口轉角一棟百年歷史建築,是日治時期全台最華麗的市役所。本建築原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之事務所,落成於明治44年(1911),為台中地區最早的鐵筋混凝土建築。

公共埤圳組合為日治時期台灣公共埤圳管理者所組成的法人組織。明治33年(1900)前後,台灣總督府確立「農業台灣」的產業方針,發展米、糖兩大作物。為確實執行米糖政策,必須確保灌溉水源的穩定,積極介入水利支配。1901年7月4日以律令第6號發佈「台灣公共埤圳規則」16條、1904年2月19日以府令第13號發布「台灣公共埤圳規則施行規則」28條、「台灣公共埤圳聯合會規則」3條,台灣正式開啟水權公共化及水利法制化的時代。

公共埤圳規則的頒佈,對既存埤圳的意義有三:一是給予法律保障,二是給予法人地位,三是給予整編,以期收最大效能。公共埤圳組合為法人組織,自此可以從日本勸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一定巨額的貸款融資,開闢了土地改良投資之路。在此誘因之下,公共埤圳數量每年增加,全台總計181處,灌溉面積182,642甲。公共埤圳組合至1921年後調整成水利組合,戰後歷經農田水利協會、水利委員會及農田水利會幾次變革,是今日農田水利會的前身。

明治41年(1908),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成立,統籌大台中地區大安、大甲、大肚和濁水四大溪流的灌溉事務,並由民政局土木部設計,在台中市區內建造一棟事務所,1911 年竣工。

明治29年(1986)台灣中部設置台中縣,縣廳位在清代府城考棚內,明治34年(1901)台中廢縣設廳,明治42年行政區再度調整,將彰化廳、苗栗廳合併納入,擴大台中廳的管轄範圍,廳舍位在原考棚位置。大正9年(1920)地方制度再度修改,將台中、南投兩廳合併為台中州,初轄一市十一郡。一市即台中市!首任市尹為金子惠教,轄今台中市西區、北區、東區、南區以及中區。

大正9年(1920),水利的管理納入州廳體制,台中公共埤圳聯合會改設在台中州廳內,並由州廳官員兼任正副會長,台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建築閒置,後轉由台中州轄下之台中市役所進駐。

光復後,民國39-75年曾作為國民黨台中市黨部,76-92年為台中市政資料館、市府交通局辦公室空間。111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後作為文化局的特展展場,後來委託古典玫瑰園經營5年多。112年重新整修開幕,由「好役思股份有限公司」經營,一樓規劃藝文空間,二樓則是義式餐廳,到市役所除享受美食,也能參觀優質藝術文化活動。

台中市役所坐南朝北,平面呈L型,主入口設在街角,並以45度突出挺向街口,轉角挑高入口及圓頂屬於古典主義風格。西北翼(面向市府路)長約31公尺,東北翼(面向民權路)長約14公尺。

建築採用多種構造組合而成,有磚構造、木構造、鐵筋混凝土構造、鋼構等台中市役所為台中地區最早的鐵筋混凝土建築。鐵筋混凝土主要使用在入口6根柱子、一樓大辦公室10根柱子、二樓陽台、三樓樓板、圓頂周圍的平頂、簷口飾帶。型鋼使用在樓板的樑材及開口部的補強。該建築沒有廁所等附屬空間,後來加建在南側。

圓頂外覆石板瓦,圓頂頂端立有基座,基座上有古典捲草造型避雷針。八個大小相間的牛眼形狀老虎窗環繞圓頂,兩側女兒牆有花籃飾。

古典捲草造型避雷針。

三角形山頭上有鮑魚形勛章飾,簷口下緣有牙子砌,橫飾帶強調線腳運用。線腳的運用為西洋古典建築美學的特徵。

基本上台灣日治建築中的山牆有山形與弧形兩種,前者較多,後者極少。另外在西洋歷史式樣建築中,於不同的風格中往往會搭配有其特殊的裝飾帶及裝飾物,繁複的花紋、勛章、彩帶,以泥塑工法雕琢,細節精緻,引人入勝,洗石子、開模印花工法也於此時引進台灣。

從台基直達二樓,高約7公尺的八支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支撐出主入口門面的前廊(Portico),轉角柱及壁柱採方柱,與開口圓柱交錯。

古希臘三柱式

古希臘三柱式分別為,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而古羅馬五柱式再多加上,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複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特徵為柱身粗大,且未設有底座,一般建在建築物的柱座或平台上。柱式通常由簡單圓形構成,柱身偶爾雕有20條槽紋。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約為6:1,因多立克柱式的特徵被建築歷史學家認為與男性比例相似,故也有男性柱的稱呼。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通常立在一個底座上,柱頭有一對渦形裝飾,部份渦形是從內綻放出。愛奧尼柱式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約為8:1,比多利克柱要纖細,也被稱為女性柱,柱身上有24個凹槽。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約為10:1。柱頭是用茛苕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柱身根據材質的不同,有光滑與凹槽,凹槽數為四的倍數,通常是24個。

托次坎柱式(Tuscan Order),省去柱子表面的凹槽,柱身長度與直徑比例大約是7:1。托次坎柱式多數使用在單層建築或圓形劇場(競技場)等大型建築。

複合式柱式又稱羅馬複合式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將愛奧尼克柱式柱頭上的渦捲加入科林斯柱式柱頭上的芼莨葉。

古希臘的建築從公元前7世紀末,除屋架之外,均採用石材建造。神廟是古希臘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築,其典型型制是圍廊式。由於石材的力學特性是抗壓不抗拉,造成其結構特點是密柱短跨,柱子、額枋和檐部的藝術處理基本上決定了神廟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種種改進,也都集中在這些構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組合上。公元前6世紀,這些形式已經相當穩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後古羅馬人所稱的柱式(order)

東北翼(面向民權路)長約14公尺,牆面以水平線條裝飾,其目的在仿石砌效果。靠近主入口的牆面下開弧形窗,上開兩個方窗,其上有弧形雨庇及勛章花草飾。樓梯間的外牆未開窗,二樓部分以圓拱形壁龕裝飾,內有貝殼飾及彩帶,一樓則設弧拱形盲窗。

貝殼飾為一半貝殼蚌葉,貝殼堆疊成長,具幾何造形和美術設計的特質,象徵著完美與珍貴。

西北翼(面向市府路)左右兩側延續東北翼牆面以水平線條裝飾仿石砌效果。右側一樓設次入口,次入口為四坡頂,中間兩坡屋頂較低。

中間兩坡屋頂上開三個半圓型包覆銅皮的通氣老虎窗。

二樓以七根愛奧尼克式附壁柱夾六個圓拱窗,剩餘牆面露出紅磚,一樓則為弧拱窗。

靠近「台中就業服務站」的角樓為次入口,高聳屋頂有四個華麗的老虎窗。木作老虎窗以銅皮完全包覆,左右有柱式及捲螺形扶壁,窗呈圓拱形,中央有拱頂石裝飾。

牛腿托架 (brackets) 又稱捲渦托架 (scrolled brackets),或是螺形托座 (console)。次入口二樓外牆為牛腿托架撐起的山牆雨庇,和窗戶之間有勛章飾;一樓則是以柱式撐起弧形雨庇。

當天拍攝時,「有役思風格藝文空間」還未開門營業,待下次有機會在入內補拍室內空間。註:東南翼立面被緊鄰的台銀大樓遮蔽無法拍攝、西南翼立面被樹木擋住也無法拍攝。

全文2724字、25張照片。
拍攝日期:112.08.27
拍攝者:Ott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