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新竹都城隍廟:探索城市守護神的建築裝飾藝術之旅

摘要

A文資別:縣市定古蹟
B創建年代:乾隆13年(1748)
C主祀神祇:威靈公都城隍
D平面格局現貌:三開間三進兩廊
E已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1.大木作:王益順設計,王火艾執篙
2.鑿花:楊秀興、黃連吉
3.石雕:辛阿救、惠安石匠
4.泥塑剪黏交趾陶:蘇萍與洪坤福對場作;郭秋福、郭秋賢、陳世明;
5.彩繪:傅栢村 
F特色:
1.台灣清領時期先建城隍廟再建廳治所唯一案例。
2.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
3.竹塹中元城隍祭,民國98年登錄為新竹市民俗活動。
4.木雕裝飾藝術水準之高,在全台廟宇中名列前茅。
5.門前獅是台灣郵政史上首次出現的石獅郵票圖案。
6.正殿清咸豐元年(1851)龍柱。

壹、新竹開發史

新竹古稱竹塹,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清順治18年(1661)鄭成功命左先鋒楊祖駐屯竹塹,清康熙50年(1711),泉州移民王世傑來竹塹開發。

清朝領台初期將全台設為一府三縣,當時竹塹隸屬於臺灣府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諸羅縣分出彰化縣,雍正9年(1731)再從彰化縣分出淡水廳,淡水廳治暫與彰化縣共治。雍正11年(1733)淡水廳從彰化縣城正式移來竹塹時,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四週遍植莿竹,整個區域呈圓形,有東、西、南、北四個門,為竹塹建城之始。

貳、新竹都城隍廟歷史沿革

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清代竹塹城之城中心附近,坐東朝西,初創於清乾隆13年(1748),淡水廳治遲至乾隆21年(1756)才完成,是台灣清領時期先建城隍廟再建廳治所唯一案例

嘉慶4年(1799)增建後殿,祀觀音佛祖。嘉慶8年(1803)在西畔添建觀音殿(即今法蓮寺),而後殿改祀城隍夫人。清領時期歷經幾次修建,光緒元年(1875)設二府八縣四廳,台北府府治仍在新竹,因此將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光緒17年(1891)新竹城隍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成為省級的城隍。

日治大正13-14年(1924-1925)改建,由當時地方望族北門鄭家出資維修,今天看到的城隍廟的規模和建築,就是當時修繕而來,正因如此,鄭家從日治時代就成為「世襲」制的管理人,今天城隍廟的管理人仍是北門鄭家裔孫。

叁、新竹都城隍廟建築及裝飾藝術

新竹都城隍廟,連續式山牆三殿式廟宇,三開間、三進、兩廊、左帶觀音殿,中有二個天井,天井兩側銜接過廊。城隍廟、法蓮寺、與護室三者並列,形成較寬闊的正立面與連續的廟埕。

一、三川門

三川門屋頂為「斷簷式的升庵法」,面寬三間,進深亦得三間。前後用四柱,前後留步口廊,前點金柱與門扇結合,成為封柱,這種排柱法屬於較精簡之做法。將三開間的中間升起,或五開間的的中央三間升起,形成錯開高低的簷口線,稱為斷簷式的升庵法。新竹都城隍廟三川殿「斷箭升簷口」屋頂,左右次間只比明間低不到一尺,這種差距是最小比例,全台僅見。

斷簷式的升庵法,這項技巧最早出現於清道光11年(1831)的龍山寺戲台,其下簷被斷開,有點像牌樓的夾樓。到了清光緒11年(1885)的彰化元清觀,更出現五開間的斷簷升庵,由於結構麻煩,此後這個形式一直消寂下來,直到日治大正9年(1920)溪底司傅王益順來台,由於台北龍山寺、台北孔廟、彰化南瑤宮(以上為五開間)及新竹城隍廟(三開間)再度使用,斷簷式重簷一時成為最形式的主流。

明間正脊上為財子壽三星剪黏,脊肚為八仙賀壽,燕尾脊上兩位武將手持旗、球、戟、磬四件物品,諧音代表「祈求吉慶」。龍爿規帶牌頭戲文出自《說唐演義》第34-35回 ‧ 李元霸對鎚虎爿規帶牌頭戲文出自《狄青演義》第19回 ‧ 狄青對刀新竹都城隍廟屋頂剪黏及水車堵交趾陶由郭秋福承包,其弟郭秋賢與徒弟陳世明也參與其中。

《說唐演義》第34-35回 ‧ 李元霸對鎚
李元霸為隋唐第一好漢,力大無窮,雷公嘴、猴腮臉,長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骨瘦如柴非常瘦小,一對擂鼓瓮金錘是當年漢朝時馬超的先祖浮波將軍馬芫使的,共重800斤,歷史上就只有這兩個人使得動。裴元慶,天下第三條好漢,在隋唐英雄傳排名第三,他的一對梅花亮銀錘,重三百斤,非常的勇猛。李元霸的鐵錘只要在人群中揮舞起來,一般人躲都來不及,可是裴元慶卻硬接李元霸三錘,和李元霸數次對錘。

《狄青演義》第19回 ‧ 狄青對刀
狄青與狄太后姑姪相認後,受其庇蔭進入皇宮卻招來國丈龐洪、孫秀一班人的妒忌,處心積慮的排擠他。狄青自知未立功勳而受官職無法服眾,因此向宋仁宗稟奏願與朝中將領比試,強於三品者受三品職,勝過一品官者即受一品職。龐洪見機不可失,便囑咐九門提督王天化上彩山殿參加御前比試。王天化本是龐洪的心腹門生,亦知國丈心中盤算,因此對戰狄青毫不留情,最後狄青還是憑藉著過人的武藝,斬殺了心懷不軌的王天化,受封一品武將。狄青對刀又稱狄青比武或稱狄青腰斬黃天化。

郭秋福(1935-1984),交趾陶剪黏匠師,彰化田中人,師承父親郭天來,郭天來為唐山師傅由泉州渡台。郭秋福曾經和陳天乞長期合作,有很多陳天乞的落款其實是新秋福代筆的。 從城隍廟所保存的作品跟陳天乞早期的作品相比,實在不容易分辦兩者的差別。臉型,動作和用色方面,相似度極高, 郭秋福後來以製作大型交趾陶場景為主要特色。

新竹都城隍廟木雕作品為整座廟宇的主要特色,其木雕裝飾藝術水準之高,在全台廟宇中名列前茅。新竹城隍廟於日治大正年間修建時,已知參與的鑿花司阜有楊秀興、黃連吉。

楊秀興,生卒年不詳,福建泉州人,人們常以綽號「雞母興」喚他。於日治大正8年(1919)隨王益順來台修建艋舺龍山寺,負責木雕鑿花工作。隨後也參與南鯤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廟和屏東萬丹萬惠宮(與黃龜理對場)的木雕製作。

黃連吉(1897-1951),福建泉州人,師承楊秀興,約於日治昭和2年(1927)隨師來台,在各地從事鑿花雕刻工作,其作品散見於台灣南部沿海地區寺廟。日治昭和9年(1934)廟方邀請黃連吉長駐廟內,將屏風、桌椅、樑柱等細木作鑿花逐項汰舊換新,由北門鄭家照顧其生活。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新竹都城隍廟雕刻整修工作停止。民國38年,新製正殿前步口八仙桌,雕刻部份由黃連吉負責,此為其一生精心之作。民國40年在新竹竹蓮寺與黃龜理對場,工程進行中突然去世,享年五十四歲,其未完成工程由黃龜理完成。

龍柱上方壽樑下,一側為托木,另向中央伸出連托,連托再接一個吊筒,再接托木。托木及連托上有許多的人物題材鑿花。龍柱上方出簷並有花籃吊筒及花卉豎材,二側為鑿花托木。

龍爿壽樑下連托(上圖)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6回 ‧ 英雄奪錦

建安15年春,曹操在鄴城建成的銅雀台,擇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設宴慶賀。曹操站在銅雀台的最高層躊躇滿志。曹操命眾將比試箭法。勝者以錦袍一件為贈品。眾將紛紛獻技。最後徐晃與許褚爭奪錦袍相持不下。曹操喜愛眾將驍勇各贈蜀錦一匹以解圍。

龍爿連托旁吊筒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95回 ‧ 空城計,虎爿連托旁吊筒戲文出自《薛丁山征西》第46回 ‧ 梨花大破白虎關

《三國演義》第95回 ‧ 空城計
奪得街亭後,司馬懿親率大軍直逼西城。城內的諸葛亮身邊僅有一班文官及士兵二千餘人,別無大將。諸葛亮臨危不懼,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在城樓上憑欄而坐,點燃香,安然自得彈起琴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冒險,因此疑有伏兵,便急令撤兵。諸葛亮料定司馬懿還會來,就連夜退守漢中。

《薛丁山征西》第46回 ‧ 梨花大破白虎關
樊梨花受帥印成為討西大元帥,兵發白虎關。白虎關總兵就是樊梨花的原配丈夫楊藩。楊藩點名要與樊梨花交戰,楊藩敗在樊梨花手下。楊藩再下戰書要和樊梨花打空手戰,並汙辱她,樊梨花大怒,接受挑戰。楊藩違犯規定施放鐵棋子,樊梨花反手用鐵棋子打向楊藩。楊藩倒地。薛丁山一戟將楊藩殺死,從而攻克白虎關。

龍爿壽樑下托木(上圖)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9回 ‧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誘殺馬騰,使得馬騰之子馬超從西涼興兵雪恨,一仗殺得曹操割鬚棄袍,好不狼狽!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把兵營駐紮在渭河邊。曹軍中皆稱許褚為虎侯,許褚下戰書單挑馬超來決戰,兩人鬥了一百回合,勝負不分,馬匹困乏,各回軍中,換了馬匹,又出陣前。又鬥一百餘合,不分勝負。想不到許褚竟然卸了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來與馬超決戰,這種瘋狂的舉動,使得兩軍大駭。三十多回合後,許褚舉刀便砍馬超。馬超閃過後一鎗望許褚心窩刺來。那裡知道許褚竟然棄刀,反而把馬超的鎗挾住。兩個人便在在馬上奪鎗。許褚力大,一聲響,拗斷鎗桿,於是兩人各拿半節在馬上亂打。最後結果是曹操兵大亂,折傷大半,而不穿盔甲的許褚也臂中兩箭。當馬超回營後也不禁感嘆:「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痴也!」

龍柱上方出簷花卉豎材。

通屐、員光屐。

三川門前「網目斗栱」,三川門內「八卦藻井」。王益順在一九一O年代引進「網目斗栱」的作法,它是利用所謂「如意斗栱」的技巧,在天花板下布置一個打格子的網狀構造,然後再出變化型的斜栱,並且層層上升,至中心點則頂住天花板。

步口廊中港門兩側透雕窗,4隻螭虎圍框,框內則有雕有人物戲齣。龍爿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50回 ‧ 華容道;虎爿戲文出自《三國演義》第95回 ‧ 空城計

《三國演義》第50回 ‧ 華容道
曹操在赤壁敗後,被張遼救上小船,得以脫逃,此時軍營戰火騰空,曹操急忙率人馬撤退,在逃奔烏林的路上,被呂蒙追殺,在去合肥的路上又被太史慈等伏擊,在往彝陵逃命時,又遇到趙雲、張飛,曹操被殺得膽顫心驚,待驚魂稍定之後,往華容道逃奔。關羽奉諸葛亮之命設伏於華容道,曹軍束手待擒,然關羽乃義重如山之人,念及曹操昔日於己有厚恩,心中不忍,又見曹軍狼狽不堪,愈發不忍:加以與曹將張遼有故舊之情,遂抗命放去曹軍,曹操得以脫身,後得劉備求情,關羽免受軍法懲處。

中港門前一對石獅為大陸泉州惠安黃塘的玉昌湖青斗石,時間久了墨綠色青斗石會轉化出油亮光滑的包漿皮殼。新竹都城隍廟這對石獅,是台灣郵政史上首次出現的石獅郵票圖案。

新竹都城隍在大正13年(1924)改築,繼大正12年(1923)台北龍山寺剛落成,大批的石匠師也跟著移師,進駐新竹都城隍廟,主要的石匠師據《台北龍山寺志》所載,石匠師共有莊德發、蔣金輝、楊國嘉、蔣細來、蔣連德、辛金錫、蔣玉坤、辛阿救、王雲玉等多人。據新竹都城隍廟現場石刻銘記,只找到辛阿救的姓名,其他匠師未見落款。

新竹都城隍廟大正13年(1924)改築時,石材的來源與台北龍山寺一樣,係由廈門蔣馨所經營的「泉興石場」供應,新竹都城隍廟的石材非常優良,尤其是三川門的泉州白石與青草石。

青草石也稱青斗石,質地堅硬而細緻,被視為最好的雕刻料。三川門的石獅、石龍柱、牆垛的地牛、腰垛、水車垛等皆為最上等的泉州南塘玉昌湖一帶所產的青草石所雕。

蔣馨(1873-1933),出身自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崇武鎮峰前村,又名仁馨或人馨,而因為他有駝背,又被人稱作蔣龜馨。一般咸認蔣馨為技藝精湛的頭手,但他實為承攬傳統寺廟石作工程的頭家,他組織的打石司班底皆為一時之選,有受雇於蔣馨在廈門開設的泉興石廠師傅蔣萬賜,及在台頭手師傅蔣文華、蔣梅水、蔣樹籃和分擔工程發落的女婿張金山。蔣馨帶領的惠安石匠在台灣留下了不少作品。

三川門內中港間八卦藻井直徑為337公分。用兩枝通樑架在大楣及壽樑上構成方井,以方形做骨架,藻井做法分為二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三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每組斗栱向上逐層挑疊起。斗栱出挑較短,用料相對也較細小,藻井所用的全為前後左右相連接的雙向栱,宋法式所謂之計心造斗栱。栱身作成如意形草尾栱。藻井內層則以十六組斗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三斗齊集頂心,並彩繪八卦於頂心明鏡。

王益順(1861-1931),福建泉州惠安溪底村人,幼時家境貧困當木匠學徒。十八歲時承接了福建山霞青山宮而出名。而後於光緒10年(1884)左右承建閩南地區的住宅與寺廟,業界尊稱為「益順司」或「王益順司」。

光緒29年(1904),受邀赴金門興建王氏宗祠與陳氏宗祠長達七年。民國5年(1916)承建廈門黃培松武狀元的宅邸。日治大正8年(1919)王益順應辜顯榮之邀,率領不同工種匠師來台參與艋舺龍山寺的改建,從此開始他在台灣十一年建廟的生涯,共設計艋舺龍山寺(1918)、新竹都城隍廟(1924)、大龍峒孔廟(1925)、南鯤鯓代天府(1926)、鹿港天后宮(1927)等五座大廟宇。

位於通樑上的斗座,造型有龍、獅子、大象等,每隻祥獸嘴上均含祥花瑞草,如牡丹、秋菊…等,有些斗座另雕仙姑、道士、書生等駕騎瑞獸之上,若仙女扮像者都帶有翅膀,人物個個精雕細琢、玲瓏有緻。

中港間八卦藻井架通旁斗座、斗栱。此處之木雕作品,形式變化各異,斗座出現繁多。斗座上花瓶內花朵盛開春意盎然者,寓意「四季平安」。

次間「平闇」,為了讓開網目的空間,出現單邊的計心造。中央天花板非常考究,在台灣寺廟中可謂獨樹一格,它的形狀有點類似「架子床」的屋頂,格心部分用窗格子花紋,有四朵蓮花,周邊框以卍字盤長圖案。

「平闇」或「平棊」即指建築屋頂下的天花板,也稱為天棚,前者的木格子較密,後者的格子較大,有點像棋盤。台灣清代的寺廟很少作天花板,我們可以直視屋頂的桁木、椽木或棟架。王益順的平頂天花形式脫胎於宋代的「平闇」或「平棊」,基本上先在樑柱上出斗栱,在斗栱上面覆以平頂。

三川門後步口左、右兩邊樑架。

步口通樑上龍、虎爿蟾蜍斗座造型不同。三腳金蟾是蠻常見的吉祥圖案,在麻豆護濟宮享有香火供奉,信徒不少。

龍爿蟾蜍斗座旁雕刻「雁塔」,虎爿蟾蜍斗座旁雕刻「鶴亭」。塔是大雁塔,唐朝新科進士於皇帝賜宴後,須前往洛陽慈恩塔題寫姓名。雁塔題名又比喻為科舉金榜題名,因此雁塔代表的是出仕。而亭是放鶴亭,古時有兩處有放鶴亭,一個是徐州放鶴亭,是隱士張天驥所建,蘇東坡還曾寫了一篇文章「放鶴亭記」,使放鶴亭聲名大噪,另一個放鶴亭則是西湖鶴亭,是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和靖所建,因此放鶴亭代表的就是歸隱回家。

三川門後步口龍柱為石匠辛阿救作品。註:在左邊柱的內側,有石匠留下的落款「台北辛阿救雕」

辛阿救(1886-1928),福建惠安湖埭頭村人,自古村民即以打石為業,辛氏為村內大姓,佔全村人口三分之二以上。辛阿救為辛阿老之次子,辛家三代包括父親辛阿老(1840-1906)、兄長辛阿水(1870-1914)皆為石匠。其父辛阿老應於清同治年間即來台修建北埔慈天宮,後並定居於此,辛阿水和辛阿救也於日治時期初期來台工作。

1919年同鄉的大木匠師王益順應邀來台重修艋舺龍山寺時,自家鄉惠安邀請多位木匠、石匠與泥匠一起前來工作。因聞辛阿救擅長雕刻龍柱,乃敦聘辛阿救與辛金賜為龍山寺正殿雕刻龍柱。辛阿救所雕的蟠龍八角柱,柱身包含人物及水族,龍身翻轉及腳爪之架勢頗具特色,一舉成名。

螃蟹,因其有甲,所以含有「登科」之意,象徵「金榜題名」,三川門後中港間樑枋上螃蟹造型斗座,將兩隻螃蟹大鰲,一隻雕成鉗握筆與墨,一隻則是金錠與環。

二、拜殿

正殿前龍柱石質為花崗岩,色澤略帶一點粉紅,龍身浮突圓形柱身,亦有乘風而去之感,但除爪子外,身體及鬃毛緊貼柱子盤繞,兩者結合為一體,頭、胸、足比例型態均佳。 下端飾以狀似翻騰的水浪及山石,右邊的雌身後還多了一隻幼龍,扭轉的龍身間則綴以雲紋,表現出雲龍上天下海的能耐,另外龍柱背面雕有鳳鳥及瑞獸。據梁震明《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提及這對龍柱年代為清咸豐元年(1851)。

拜殿為捲棚頂,獅座與員光鑿花工藝不俗,可惜光明燈擋住拍攝視角。

三、正殿

正殿面寬三間,近深五間,前後用六柱,神龕左右側留設通往後殿的通道。架內得六架,使用三通五瓜。由於屋頂坡度極緩,大約只出三分水,所以三通之上不作瓜筒,只以斗抱代替。正確的說,應是三通四瓜一斗抱。

「金門保障」匾額,為光緒帝所賜金匾。「理陰贊陽」匾則是地方開台進士鄭用錫所贈。

清光緒13年(1887)新竹地區大旱,新竹知縣方祖蔭向新竹都城隍廟城隍爺、龍王廟龍王、竹蓮寺觀世音菩薩祈雨,後果然應驗,於是上請台灣巡撫劉銘傳奏報光緒皇帝,並於次年賜匾「金門保障」以顯神靈,現今匾額高懸於正殿,記錄此求雨歷史。此匾和竹蓮寺「大海慈雲匾」一樣都是罕見的金底黑字、雙龍搶珠樣式,並有一對金龍護匾。

鄭用錫(1788-1858),譜名文衍,又名蕃,字在中,號祉亭,清朝政治人物,臺灣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浯江(今金門縣)。道光初以科舉入仕,有開臺進士之譽。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因功誥授二品通奉大夫,葬於竹子坑。

懸掛在屋樑上的大算盤,相傳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樑下之方斗吊籃在當地流傳有光緒所書聖旨,令新竹城隍爺需於每年農曆7月15日繞境賑孤,祈求國泰民安。因此傳說才有新竹都城隍年度盛事中元節「奉旨繞境賑孤」活動。註:聖旨已在二次大戰期間佚失,現在僅存複製品。

都城隍爺及神龕前文、武判官。

四、後殿

後殿主祀都城隍爺夫人,兩旁立有大、二媳婦及協侍婆塑像。

左龕配祀註生娘娘,註生娘娘旁邊配祀十二婆祖。

右神龕內端坐兩位少爺的塑像,大少爺手握絹,身形較二少爺稍小些,二少爺雙手握絹摺扇。

全文6732字、100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07.13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2.台灣宗教百景
3.台灣宗教文化資產
4.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5.李乾朗主持、張德南等撰稿《新竹市都城隍廟建築藝術與歷史》。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8
6.李乾朗研究主持《三級古蹟新竹都城隍廟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新竹市政府2005
7.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