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屋】鹿港街尾三連棟:成益商號

鹿港是彰化縣一處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古老城鎮,鹿港天后宮附近舊地名為「菜市頭」,是昔時商船及貿易商抵達鹿港之處,文武廟附近舊地名為「土城口」,鹿港人稱「街尾」。

「街尾」的新興街在50、60年代是鹿港著名的傢具街,民眾若要入厝嫁娶買傢俱,會來新興街採買。新興街其中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築物是三連棟「成益商號」,該商號建於日治昭和元年(1926),門牌號是新興街122、124及126號,是由施家第二代開設的木業商號。

成益商號為當時街尾地區數一數二的傢俱商行,這座三連棟的建築結合了洋樓式立面和閩式街屋的風格,展現出濃厚的歷史氛圍。隨著施家後代的外移,這座建築多年來一直處於閒置狀態,直到108年底完成外牆、門窗、樓板的修復工程。修繕經費360萬元由家族負擔、縣府補助各一半經費。

鹿港街尾三連棟「成益商號」是一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它的存在和修復,引領人們走進鹿港的歷史,並為後代留下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開放參觀時間:週末假日10:00-17:00。

鹿港成益商號為「西洋歷史式樣建築」,為二層樓建築,女兒牆中間有一橢圓飾板,飾帶為洗石子線腳,柱身為四方體,剖面呈現「亞」字形。騎樓為平樑形。二樓立面有裝飾性的柱子,開三扇長條形上下疊窗,弧形楣窗上面有西式花草、貝殼紋。窗台下方以碗片剪黏「成益」二字,功能類似現在的店家招牌,兩旁則為泥塑洗石子中式紋樣。

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新古典主義抬頭,引用古典建築原型的建築不斷出現。除了新古典主義外,對於各種歷史語彙稟持無差別論的折衷主義也開始流傳,十九世紀全世界幾乎籠罩在西方歷史主義之潮流中。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恰逢西方建築界「歷史主義」的盛行,不管是日本政府招募來的西方建築師或者是前往西方就讀的日本留學生,所接觸到的也幾乎是西洋歷史主義之建築。日人治台後,以西洋歷史主義各種風格為藍本的建築也就來到台灣,這就是我們所稱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巴洛克建築出現於大約在西元1600年到1750年之這段期間,台灣日治時期的建築絕大多數被稱呼為巴洛克建築的案例都是「西洋歷史式樣」。註:本段文字引自傅朝卿《它們不是巴洛克建築》。

弧形楣窗上方及裝飾柱頭裝飾著西式花草莨苕葉茛苕是一種歐洲沿海岸生長的灌木,它獨有的形態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的象徵意義,鋸齒形葉子象徵克服障礙的勇氣、旺盛的生命力象徵重生、復活而被崇拜和敬仰。茛苕裝飾在拜占庭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哥德式建築中始終流行不衰,並且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又重新被大量使用,直到今天仍然被人們認可與喜愛。

貝殼飾為一半貝殼蚌葉,貝殼堆疊成長,具幾何造形和美術設計的特質,象徵著完美與珍貴

匾額框內店號

二樓窗台下方泥塑洗石子中式紋樣有:124號的竹子+鹿(竹下鹿鳴)及黃鶯+石榴(金衣百子);126號的喜鵲+蓮花+蘆葦(喜得連科)及喜鵲+梅花(喜上眉梢);122號的菊花+壽石+貓+(壽居耄耋)及白頭翁+牡丹(富貴白頭) 

新興街126號

施家三房施建成先生(第四代),為訪客介紹懸掛在屋內的家族大合照。

中排坐著的三位男士,即當時人稱二頭(施福祥)、三頭(施達泉)、四頭(施金水)三兄弟。

家族照對面牆壁懸掛梅蘭竹菊字畫,為黃天素作品。兩邊對聯,上聯:庚星獻瑞徵仁壽,下聯:生意呈祥恢業展。上款:庚生先生推正,下款:七十叟絢章黃天素書。

黃天素(1907-1996),字絢章,幼時曾向前清秀才鄭鴻猷、施少雨請益書法,工人物、花鳥,書法鐘愛魏碑漢隸。日治昭和3年(1928)獲日本美術會入賞,昭和5年日本白龍書道會入賞,昭和7年日本東方書道院展入選,昭和11年日本泰東書道院展入選。曾與鹿港友人籌組「鹿港書畫會」,以弘揚中華文化。民國47年至鹿港天后宮繪製「李鐵拐 福在眼前」壁畫,民國48-53年,受郭新林之邀至龍山寺正殿、拜殿及五門殿現場揮毫。鹿港紫極殿黃天素書法楹聯在2017年被彰化縣政府指定為一般古物。

街屋的第一進,是商家和客人做買賣的地方,為了爭取更多的活動空間,於是向上發展成中央挑空的樓井。將樓層間的地板中央挑空,四周圍以木欄杆,有採光、通風、升降貨物和方便老闆監控等功用,是街屋的建築特色。

店鋪之後為「厝」的功能,有廳堂及住房等。街屋兼具商業與居家的雙重功能。商家為經商方便,常一次購買三間店屋,提供多子孫的族人居住,又可為富裕象徵。

正廳屏以立柱分為中、左、右三段,各段各以橫楣分堵,左、右段横楣花鳥彩繪為郭新林戊辰年(昭和3年/1928)作品。門額書「玉壺買春」、「春風滿室」。

「玉壺買春」出自唐代 ‧ 司空圖《詩品二十四則。典雅》
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屏後房為正廳後之房間,一般由家中最年長的長輩居住。板壁彩繪為郭新林作品。

郭新林(1902-1973),為鹿港郭氏彩繪家族第三代畫師,人稱新林司。落款常用「石香」、「石松」、「笑山」、「鹿津漁人」、「鹿津釣叟」、「鹿溪釣叟」、「鹿津釣徒筱漁氏」等。郭新林自小便在大伯郭友梅及父親郭福蔭教導之下學習彩繪施作的技術及讀書寫字,他工作認真嚴謹,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水準,因此在台中及彰化地區頗負盛名,北起淡水、南至屏東的大小廟宇及民宅皆有其作品。

清代傳統的街屋店門,多為一門二窗的左右對稱形式,即中間為雙開板門、左右店窗以長條木板拼成,作生意時可以拆卸,並把前方的檔板放下,就成了現成的櫥窗或貨品架,打烊時再安裝回去,既安全又方便。有的中門上方還有小門,為內部半樓吊送貨物使用。

鹿港街尾三連棟,建於日治昭和年間,因之前久無人居住,損壞嚴重,已修復過,Otto不知店門原樣式,現在看到的三棟店門長得不一樣。照片為傍晚近17:00開放參觀時間將結束時,屋主讓訪客體驗如何將長條木板安裝在玻璃窗戶後面。

新興街124號

中間這棟面寬較旁邊兩棟來的大,為四房持有。格局與其他兩棟一樣,差別在二樓有夾層


新興街122號

為二房持有,未開放參觀,可從124號(中間棟)二樓看到內部狀況


全文2447字、47張照片。
拍攝日期:112.04.29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維基百科
2.傅朝卿《它們不是巴洛克建築》
3.傅朝卿《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 2004
4.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 2018
5.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