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鹿港龍山寺建築暨裝飾藝術(上篇)

摘要

A文資別:國定古蹟
B創建年代:清乾隆年間
C主祀神祇:觀世音菩薩
D平面格局現貌:三進二院,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
E已知曾參與興築或修復匠師:
   1.大木作:泉州惠安溪底匠派;黃神通(1936-1938重建後殿);施金鐘(1986修復)。
   2.鑿花:李克鳩(1831);李煥美、李松林、李棟樑、施金福(1936);施水龍、施義海、施肇豐(1961)。
   3.石雕:後殿、五門殿重修(1936-1938)張金山承攬,後殿龍柱依風格研判為蔣文華作品。
   4.泥塑剪黏交趾陶:晉水一經堂(依風格研判)。
   5.彩繪:郭友梅;郭新林、郭佛賜、黃天素(1958-1964)。
F:特色
   1.台灣現存最早的「斷簷升箭口」屋頂(1831)。
   2.台灣少數尚存的戲台。
   3.台灣現存二對「乾坤交泰」龍柱,鹿港龍山寺及屏東內埔天后宮各一對。
   4.清嘉慶3年(1798)埕前獅,清道光11(1831)龍柱、清咸豐2年(1852)龍柱。
   5.明末時期「七寶銅觀音」鎮寺之寶。
   6.後埕有三口井,中間為方井,兩旁則是圓井,此三口井象徵龍喉與龍眼。 

壹、鹿港龍山寺歷史及平面格局

清順治4年(1647)泉州三邑移民來台,自泉安龍山寺分香觀音大士佛像,於鹿港暗街仔(今大有街)結庵奉祀。乾隆49年(1784)鹿港開成為繼廈門與鹿耳門對渡後,第二個官方設立的港口,因而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鹿港的開港使原本位港口旁的龍山寺因之而香火鼎盛,因位處鬧區腹地不夠,乾隆51年(1786)純真璞禪師遷建於現址。

鹿港龍山寺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年間修建,現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由前至後分別為山門、五門殿(含戲台)、正殿(含拜殿)、後殿。龍山寺面寬34公尺,進深157公尺,佔地一千六百餘坪。


貳、鹿港龍山寺建築特色及裝飾藝術

鹿港龍山寺在道光11年(1831)重修、咸豐2-8年(1852-1858)再次重修,均無史料記載大木工匠姓名,但從龍山寺的格局、屋頂型式、斗栱、瓜筒及藻井的造型,可知龍山寺大木架構出自於泉州惠安溪底匠派。1938年台灣中部大地震重建後殿,重修後的龍山寺仍保有泉州派之風格。

傳統建築開間其屋簷下層沒有互相連貫著,為「斷簷升箭口」形式,具有尊卑主從及挑高豐富造型的效果。本地現存可見這項技巧最早的為鹿港龍山寺三開間戲台屋頂。戲台上方的藻井,為全台首屈一指的作品,道光11年重修時所興建,是台灣保存年代最早的作品。

鹿港因清代早期經濟富庶,八郊行商熱心寺廟興建,許多大陸雕刻名師應聘唐山過台灣到鹿港,李克鳩(1802-1881)於道光年間率領匠師從福建省永村縣官林渡海來台,參與龍山寺重修後即定居鹿港崎雅腳。李克鳩發起成立的「小木花匠團錦森興」至今仍對鹿港的木雕、木器業有重大影響。李克鳩作品分佈在鹿港龍山寺五門殿、拜殿及正殿。其裔孫李松林、李煥美、李秉圭亦克紹箕裘,李松林獲得74年教育部第一屆民族藝術薪傳獎,李秉圭為102年文化部鑿花技術保存技術及保存者、107年文化部傳統木雕傳統工藝保存者。 李松林、李煥美作品分佈在1938年重建的後殿。以龍山寺的木雕而言,清代中葉的作品較為粗獷,日治時期的作品則較精緻。

蔣馨(1873-1935),又名仁勳,福建泉州惠安縣崇武鎮峰前村人,後來定居彰化鹿港菜市頭,殁於台灣,因為駝背所以一般人以「蔣龜馨」稱之。蔣馨曾在崇武鎮上開設金店及打製銀器,之後在廈門港沙坡頭開設泉興石廠,供應台灣石作所需。在日治期間承攬了台灣知名傳統寺廟,引領族人蔣銀牆、蔣金輝、蔣福來、蔣連德、蔣文浦、蔣豐源、蔣玉坤﹍等人渡海來台承作打石工藝,在台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傑作,蔣馨有二子一女,蔣文盆(早逝)、蔣寶(下嫁張金山)、蔣登欉(養子),蔣馨1935年去世後由女婿張金山繼承石雕事業完成未完成的的工程。鹿港龍山寺五門殿的牆面裝飾原為交趾陶,1938年重修時改為石雕作品,當時由張金山所承包;後殿1921年回祿之災後,1936-1938年重建,現龍柱為張金山當時承製是日治時期龍柱造型。

鹿港龍山寺共有三對龍柱,五門殿的龍柱為一上一下的龍柱造型,稱為「乾坤交泰」,台灣現僅有兩對此種造形的古石雕龍柱,另一對在屏東內埔天后宮的前殿。

鹿港龍山寺現存的彩繪為民國五十年代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的作品。郭新林(1898-1973),鹿港郭氏彩繪家族第三代彩繪匠師,人稱新林司。落款常用石香、石松、笑山、鹿津漁人、鹿津釣叟、鹿溪釣叟、鹿津釣徒筱漁氏等。郭新林自小便在父執輩的郭友梅及郭福蔭教導之下學習彩繪施作的技術及讀書寫字,他工作認真嚴謹,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水準,因此在台中及彰化地區頗負盛名,其傑出的藝術表現也讓當時遠在台北主持三峽祖師廟重修工程的畫家李梅樹,親自南下禮聘並結為好友,同時為其寫生畫像。

一、門樓

門樓為「歇山重簷式」屋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戧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鹿港龍山寺門樓屋簷每個翼角之下原應使用四根柱子,但減去一根柱並將金柱往外移,「減柱法」與「移柱法」並施,柱身出斗拱為「偷心造」。

二、五門殿外

五門殿加上左右過水門合計七開間,中港間前有斜坡,左右兩側有八字牆,前步口廊設石鼓一對,無門前獅,前方兩側花圃內有清嘉慶3年(1798)埕前獅一對,虎爿八字牆旁有早期的惜字亭。


1、屋頂

五門殿明間脊肚圖案為「雙龍搶珠」;梢間脊肚為「松間鶴舞、竹下鹿鳴」,垂脊上有跨鳳仙女騎鶴童子,七開間計八條垂脊,規帶排頭飾有八仙。

2、外寮

五門殿顧名思義為六柱五間,但卻有10個吊筒,因在明間多了二架通;左右次間各多了一架通,吊筒豎材除有倒爬獅、鳳凰外還有善才童子與龍女。

2-1、明間

兩側龍柱,上方出簷並有花籃吊筒及人物(龍女)豎材,一側為托木,另向中央伸出連托,再接一個吊筒,此吊筒上的束材為善才童子,再接托木。托木及壽樑上有許多的人物、水族、博古題材雕刻。鑿花題材可見鯉魚吐藻、鯉躍龍門化為龍、《三國演義》第5回‧三英戰呂布、《三國演義》第58回‧潼關遇馬超曹操割鬚棄袍 

2-2、左次間

連托刻有鳳、麟、鶴、龜四種吉祥動物,喻為「鳳毛麟趾、鶴算龜齡」,有「稀奇珍貴、祥瑞長壽」涵意。

2-3、右次間

連托刻有蒼龍教子、二虎遊林,蒼龍遨遊於雲間,小龍則戲於水面,在浪濤中翻滾自在,虎父虎子漫步林間。

2-4、左右梢間

較為簡單僅有插角

墀頭處有一對泥塑的大象,象是佛教中高貴的代表,佛陀乘著白象入胎,所以用大象紀念佛陀的降誕人間。

龍山寺五門殿水車堵、身堵的交趾陶作品,雖無年代及作者落款,但對照鄰近鳳山寺交趾陶作品的風格,應為同一派匠師的作品,研判鹿港龍山寺的交趾陶作品應為咸豐2~8年(1852~1858)重修時所一經堂蔡騰迎施做。龍爿大象下「書劍江山」交趾陶,其造型為「四書白文」的古書,封面微微向上翹起,生動靈現,書本下方有一把寶劍,象徵「治國精神,允文允武」,旁有兩顆官印,硯、墨俱全,有「科舉高中」的涵意

2-5、左右盡間

左右盡間中間吊筒側托木分別雕有「喜得連科」、「喜上眉梢」、「富貴白頭」、「長春白頭」吉祥圖案,墀頭處一對墀頭獅。

3、龍柱

龍柱上面雕刻的龍,有的頭是在上面,有的頭是在下面,從這點可以分出升龍柱或降龍柱,昇龍柱即龍頭在上,龍尾在下,代表雨順之意;降龍柱即龍頭在下,龍尾在上,象徵從天而降,代表風調之意。龍柱一柱上作雙龍,稱為「天翻地覆」。

清道光11(1831)重修時的五門殿龍柱,造型為龍爿龍身由上往下隨雲臨降,虎爿龍身由下向上翻騰,這種一上一下的龍柱造型,稱為「乾坤交泰」,象徵「天地之氣交和,萬物生生不息」之意,龍柱上除了雲紋、岩石雕刻外,每根龍柱各有五隻鶴飛翔其上,象徵「十全十美」。

4、寮口

寮口計有10個棟架,鑿花題材多樣,令人看得眼花撩亂,五門殿的牆面裝飾原為交趾陶,昭和13年(1938)重修時,改為石雕作品,當時由張金山所承包。

4-1、明間樑枋


4-2、左右次間樑枋


4-3、明間秀面

中門兩側門楹採圓篆體雕刻,上聯「龍山開鎮源流遠」;下聯「鹿水重興慈澤長」。楹聯旁為螭虎團爐窗,門前無門前獅,置石鼓一對。

4-4、次間秀面

次間花矸堵分別雕有「鳳、麟、鶴、龜」,左次間門枕石雕有「龍馬負河圖、神龜背洛書」,右次間門枕石雕有「香花燈果」,門印有菊花及牡丹鑿花。

4-5、稍間

夔龍窗木雕,中間的圓周則有爻卦的圖騰:「乾三連,坤六斷,離中虛,坎中滿,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龍爿為「先天八卦」圖騰,虎爿則採「後天八卦」圖騰。

六片頂板分別雕有「一品清廉」、「雙鳳朝牡丹」、「喜上眉梢」、「春光長壽」、「舉家歡樂」四腳花鳥吉祥圖案及一博古圖,四片餘塞板有人物鑿花,題材有漁樵耕讀﹍等。

4-6、對看堵

對看堵內側身堵為深浮雕石雕,構圖中除「魚躍龍門」及「二虎遊林」外,並有佛教十八羅漢中的「降龍尊者」、「伏虎尊者」;頂堵龍爿「春光長壽」、虎爿「春報喜先」吉祥圖案石雕,裙堵雕有一對麒麟。

對看堵外側身堵為博古圖,博古石雕採深浮雕,分別代表「香、花、燈(茶)、果」,為禮佛時的四種基本物品。

4-7、左右盡間

盡間為「凹壽」作法,拱門側有四大天王石雕,南方「增長天王」手執寶劍、東方「持國天王」手執琵琶、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傘、西方「廣目天王」手持小龍,對看堵為四腳花鳥吉祥圖案石雕。

關聯閱讀


全文3633字、131張照片。
拍攝日期:108.01.01、108.01.05、110.02.08、110.04.24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4.李乾朗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5.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