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大村賴景祿公祠

彰化有很多姓氏,群居於各鄉鎮,形成地方 一大特色,台灣有一句俗諺形容:「鹿港施一半,社頭蕭了了,大村賴賴趖,溪湖巫嗄嗄,二林洪半天,福興粘黐黐,竹塘詹一筒」。本文介紹大村賴景祿公祠。

福建省平和縣心田鄉,賴氏開基祖賴卜隆(1298-1376)生有四子:景春、景祿、景文、景賢。賴景春、賴景祿裔孫於康熙年間陸續渡海來台,入墾燕霧下堡(今大村鄉及員林市北部)。賴姓族人在燕霧大庄開發史上,耕耘的成果分佈為過溝、美港、擺塘、貢旗、大村、田洋、大橋等地。

賴景春裔孫大多定居於浮圳(南勢)、貢旗,設有賴景春公祠,第13世賴圭讚為大橋村「益三堂」來台開基始祖;第14世賴樸園為貢旗村「環翠堂」之來台開基祖。

賴景祿裔孫定居擺塘(含清代自然村擺塘莊、北勢仔)等地,分散較廣。第12世裔孫來台開墾過溝莊,第16世裔孫賴新泰四兄弟自創「四維堂」。17世裔孫創設「祭祀公業賴景祿」。


雍正8年(1730),大村鄉已建立燕霧內庄聚落,因係燕霧大山(八卦台地)一大集村而得名,日治時期更改為今稱。

本地居民之祖先由大陸福建省漳、泉二州來台定居著手開拓,繁衍子孫,以賴、黃、游、吳等姓氏居多,其他姓氏居次。

賴姓是大村鄉第一大姓。民國53年過溝村農民賴炳芳引進巨峰葡萄落地生根後,大村鄉轉為「葡萄之鄉」。

賴景祿公祠為景祿公派後代子孫,為紀念來台開基祖賴景祿所建,為傳統閩南式建築,為單一建築,無護龍,門廳與正廳屋頂以牽手規相連,所以沒有內埕。

賴景祿公祠板門及樑枋彩繪,為鹿港郭氏彩繪家族成員,日治昭和12年(1937)作品,落款「鹿溪漁人」,一說為郭新林作品;另一說為郭啟輝作品。

郭新林,出生於台灣中部郭氏彩繪家族,與郭光傳(1871-?)、郭瑞麟(1882-1926)、郭啟輝(1889-1962)、郭啟薰(1890-1971)為第三代畫師,人稱新林司。落款常用「石香」、「石松」、「笑山」、「鹿津漁人」、「鹿津釣叟」、「鹿溪釣叟」、「鹿津釣徒筱漁氏」等。

郭啟輝,原名「鴻」,彩繪界尊稱他為「鴻司」。落款與乾司所用相同,較獨特少見的為「臥雲軒雲生」。郭啟輝從小入三伯郭福蔭所設之私塾學習文學及書法等漢學基礎,稍長,從其父郭鐘及二伯郭友梅學習繪畫及彩繪工事,長子佛賜後來繼承衣缽也從事彩繪工作。

郭啟輝的畫作雖承襲自家族長輩的傳統閩南彩繪風格,但在時間的轉化下,已不同於上一代的細膩構圖及考究的設色,經常設計的堵頭錦紋圖案以曲己線、番仔線等為基本線條,再配合花卉、螭虎及卷草圖紋組合成為錦紋或堵仔(盒子)的圖框;或以蝙蝠、蝴蝶等動物圖案及石榴、佛手瓜、桃子等植物圖案,以回字紋、萬字紋等紋飾為邊框,組合而成的堵頭錦紋設計;或順著束仔及挑的造形,設計成書卷圖形或動物圖形的圖框,豐富多變的堵頭錦紋組合,成為第3代畫師獨特的彩繪風格指標之一。

一、門廳

門廳為三開間,屋頂為硬山燕尾形式。因公部門沒經費修復,以加蓋的鋼棚保護擱置兩年了。

正脊上「龍馬負河圖」剪粘,燕尾脊上「忍冬捲草」剪黏。

脊肚有四腳花鳥剪黏;下馬路裝飾虎、獅、豹、象「四靈獸」。

左次間燕尾脊上鱉魚剪黏,脊肚剪黏有二處已剝落,只剩梅花,若剝落處是喜鵲,則寓意「喜上眉梢」。

右次間脊肚,蓮花、鷺鷥組成「一路連科」,寓意應試求連、科舉及第、仕途順遂。

排樓面採疊斗式木架構,明間中門兩側為隔扇、次間亦為板門。

明間門印。

明間門楣彩繪。

隔扇「頂板」、「格心」、「餘塞板」、「虎口垛」鑿花。

龍爿頂板「舉家歡樂」鑿花。〝菊〞與〝舉〞諧音,〝黃〞與〝歡〞諧音,「舉家歡樂」亦叫「全家福」,寓意家庭和美幸福。

虎爿頂板「春報喜先」茶花、喜鵲鑿花。

龍爿格心鷺鷥、牡丹鑿花,寓意「一路富貴」

虎爿格心綬帶鳥、菊花鑿花,隱喻長壽。綬帶鳥又名壽帶鳥;菊花有高貴與長壽的象徵,在我國有「壽客」之稱。

寮口。屋簷採「出步式」架構。

外寮吊筒、豎材、托木。豎材造型蠻特別的!

正路。  

 正路步口通樑彩繪、員光鑿花。
 
左右次間。

對看堵。

二、正廳

正廳棟架,架內三通五瓜,無柱頭斗、雞舌,瓜柱直接承接桁棅,大通下做鰲魚托木。正廳前簷柱與門廳後點簷柱以「剳牽樑」連接。剳牽樑上橫楣即水槽樑。

公媽龕上方橫楣彩繪「八仙賀壽」,上方懸掛日昭和12年(1937)第18、19世裔孫立之「光裕堂」匾額。

龍爿屏堵格心「春光長壽」透雕。

山茶,常綠喬木或灌木,葉子卵形,有光澤,花紅色或白色,通常叫茶花,是著名觀賞花卉。山茶花開在這裏比喻春光。綬帶鳥取“綬”、“壽”同音。山茶花與綬帶鳥組合寓意「春光長壽」青春不老、健康長壽意義。

龍爿屏堵格心「雙鳳朝牡丹」透雕。雙鳳朝牡丹圖, 寓意「龍鳳呈祥,天下太平,富貴吉祥」。

公媽龕前昭和年間石香爐。

全文1903字、52張照片。
拍攝日期:2019/11/09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2.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2018
3.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