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西螺下湳庄廖氏古厝德善堂 - 廖登開保正宅第

西螺下湳庄「德善堂」是堂號「清和堂」祖籍福建詔安張廖家族之支派,祖先約於第13代來台,該古厝由第18代廖登開先生約於日治昭和3-8年(1928-1933)所興建,廖登開先生曾在日治大正年間擔任當地保正。

在台灣清領時期,移入西螺的漢人以福建漳州詔安縣為主,亦有少數廣東潮州客系之漢移民。雲林縣境內的詔安客主要為李氏、廖氏(雙廖)與鐘氏等三大姓氏族群。其中,李氏與鐘氏主要來自於詔安官陂鎮;而廖氏與其他姓氏族群則源自於秀篆鎮。

三大詔安客家族群約於清初至清道光年間遷台至雲林縣內開墾,開發區域以廖氏分佈範圍最廣亦最大,主要位於西螺與二崙等兩鄉鎮之中,少部分位於崙背。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下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下湳庄」,隸屬於西螺堡,其地名由來係與頂湳對稱,「湳」是河流濫時會浸水之沼澤地,或土質較鬆軟之地,昔日此帶地低漥、泥濘不堪,與頂湳屬同類型的地形,因位置的因素,所以稱此地為「下湳」。該庄北與社口庄為鄰,東與頂湳庄為鄰,南邊為吳厝庄,西邊為田尾庄、二崙仔庄。

Otto當日前往拍攝只見外埕拉上格柵門,不敢貿然去推看看有無上鎖?以便入內徵求住戶同意拍攝。本文選用照片為使用等效600mm長鏡頭在馬路邊拍攝。

廖氏古厝為東北朝西南座向,合院前左側建築在日治時期是為私塾,而右側則是廖家的豬寮、堆肥室與倉庫、廁所。

正廳前,往外拉一個半圓弧形寬度的RC 構造平屋頂,底下由四根仿「愛奧尼克柱」作為支撐,看似三開間寬的「軒」;卻又像五開間的「簷廊」建築。

「軒」指廳堂之前再附建一亭,在寺廟中稱為拜亭,通常做捲棚式彎桷構造的屋頂,有如古時候一種有篷、有屏蔽,多為貴族所乘的馬車頂,轉借「軒」字作為建築用詞。「簷廊」即步口廊,屋簷下的走廊,常見有以斗栱出挑的廊道,或是較寬敞的柱廊式,步口也有一步之寬的意思。

洗石子山頭(pediment)上浮塑有草葉飾紋,中間塑「廖」字為標記。

明間屋頂

右右次間屋頂。

右右耳房屋頂。脊肚的四腳花鳥剪黏,因環境氣候而產生劣化剝離狀況,難以辨識其寓意。脊肚所貼燒畫磚,雖用等效600mm長鏡頭拍攝,因距離太遠仍無法拍出較清楚的圖樣,殘念。

護龍從「頂山」到「下山」有四個高度。

護龍為「出廍起」作法。

屋身一般作法可分為三類:
(一)火庫起
為了防雨、放晒,屋頂通常會超出檐柱或屋身外,火庫起為一種穩固屋頂的方式,「起」意味興建,其出檐(突出於屋身或檐柱外之屋頂)的作法為將牆頭之磚片逐層向外出挑以支撐屋簷。

火庫起建法的特徵有二:
1.屋身以紅磚為主要建材,以利防禦及防火
2.屋身多不做檐廊,且常將正面退凹六十五至一百三十公分,退凹部分稱為「凹壽」或「褟壽」。火庫起的建法較經濟合理,但出挑的距離極為有限,故退凹的明間,也有暗示正門的位置。

(二)出廓起
為具有檐廊及檐柱之屋身

(三)出屐起
在牆身添加斗形及拱,使屋簷向外延伸的方式。

混凝土製「棟架」。

堂號有兩種類型,一是地望堂號,即以姓氏的發祥地郡號為堂號;二是掌故堂號,即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為堂號。廖氏古厝正身「德善堂」門額應不是地望堂號。

廖氏堂號:汝南、鉅鹿、武威(郡號)、清武、崇遠、垂裕、承佑。 張元子入贅廖三九而姓廖,堂號改爲「清武堂」,是爲廖皮張骨,生爲廖家人,死爲張家鬼。

正廳前階飾有彩繪磁磚。

全文1468字、16張照片。
拍攝日期:2020/03/07
拍攝者:Otto Wang
資料來源:(若有侵權,告知刪除,謝謝)
1.維基百科
2.雲林縣西螺鎮下湳里
3.劉銓芝《雲林縣紹安客家地區合院民居軒亭形式之研究》
4.雲林縣紹安客家歷史性建築調查之研究-以西螺鎮住居空間為例
5.李乾朗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遠流出版2018四版十一刷
6.傅朝卿 《西洋建築發展史話》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2004 二刷
7.其他